EnglishRSSApp/Android客户端iPad客户端天猫旗舰店

【嘉敏谈众包】摒弃三大误区,你才算懂了“众包”

作者:赵嘉敏 2015-08-28 13:47:00 0

“得到多少就须付出多少,而付出多少就将拥有多少……”
                                                                      ——斯蒂芬·金,美国畅销书作者

人们对众包普遍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说,误区。我感到非常有必要在这里做一次澄清。

误区一:众包可以用来廉价地完成工作。

如果你使用众包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省钱,那我不得不说,你也许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确实,很多众包项目对参与者并没有承诺物质回报。译言曾经帮助一位美国教授翻译一本有关数字化城市的论文集。从一开始就对社区译者声明,这个项目不会有物质回报,完成的译本将会免费分发。但是,后来仍然有三十多名译者报名参加,最终由六名来自不同高校的专业译者完成了翻译工作。

与此相反,有一些带有明显商业回报的项目找上译言,希望我们能组织社区译者以廉价甚至免费的方式完成工作,并且还要对时间和质量做出保证。

这就明显违背了商业的等价交换和公平原则。

诚然,互联网经济和众包模式丰富了商业的等价交换原则:得到产品或服务的一方并不一定要以货币或物质回报的方式进行支付;而非物质回报很难通过市场定价来量化。但是不论以何种方式给予回报,公平原则依然适用。

在几年实践之后,我们发现众包的回报机制趋于三种模式:免费模式、收益共享模式和付费模式。在免费模式下,用户参与众包项目的动机完全出于对非物质回报的期待,项目的组织方也不应该由项目获得任何直接的物质收益;在收益共享模式下,参与者和组织方形成利益和风险共同体,一起面对收益的不确定性;在付费模式下,参与者的回报则完全按照市场定价来支付。

众包的优势绝非廉价,而是更高的效率和完全弹性化的生产力规模。

误区二:众包是“脑力的众筹”。

这个说法乍听起来很有道理,而且借用了如今大热的“众筹”概念来类比众包。殊不知,在众筹还没火起来之前,它是归为众包的一个分支的。

我们没必要在这里感慨时势的变迁。众筹自立门户是件好事——众包做了一次减法,专心于生产环节。

但是说“众包是脑力的众筹”,明显低估了众包的复杂性。

众筹筹集的是资本,是一个标准化的生产力要素,只有量的多少,没有质的高低。我并不是要抬高众包贬低众筹。事实上,众筹在募集到资金之后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按时保质地完成所承诺的工作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但世人更多地只是看到了众筹的表象,并以此来类比众包,以为众包只要吸引到用户参与就可以放心地将工作交给那些“民间的高手”了。

这恰恰犯了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反复强调的错误。这里我再次引用威尔士的叙述:“如果认为可以把网站之外的所有工作都外包给用户去做的话,那不仅仅是对用户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 Web2.0 的根本误解。你的职责是要为用户协作搭建一个架构,而这需要大量的工作。”

我们谈过了众包所要解决的五个关键问题:组织结构、流程管理、质量控制、用户激励和利益分配。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与众包的一个核心特点相关——不确定性,或者用传统企业管理的概念来说,就是风险。夸张点儿说,众包的所有核心工作都应该围绕风险控制来设计和展开。

如果仅仅把众包当作是一次脑力的众筹,贸然启动一个众包项目却缺乏对其风险的认识和管理,那项目失败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误区三:众包是一种商业模式。

我更倾向于把众包看作是一种生产力组织模式。它专注于组织和管理,而非赢利手段。

农业革命将人们从奴隶主手中解放出来,工业革命将人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信息革命将人们从工厂里解放出来。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只有作用于生产组织模式,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才算真正完成了技术革命的使命。

未来,企业的边界被打破。产销合一的社区型组织将取代传统企业机构,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人,也将成为更自由的人。

这一过程也许要花上几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改变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几代人的更迭才能完成。但,这一过程已经开始了。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