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称之为“令人不寒而栗”。《大西洋月刊》认为其“有可能触犯法律”。一位隐私维权人士担心这可能让受害者“想自杀”。
这仅是针对Facebook“情绪实验”的几种反应;这一事件曾引发各界强烈关注。2014年6月,Facebook披露其曾与学者合作,研究用户对不同推送内容的情绪反应。在这项为期一周的实验中,68.9万名用户中的一半收到含有较多正面内容的推送,另一半收到含有较多负面内容的推送。实验目的是了解用户发帖是否会受推送内容情绪的影响。事实上,研究人员的确发现了“情绪传染”的证据,并将结论发表在一本权威学术期刊上。但他们的成果立即被公众的抗议声浪吞没。
消息传开后,研究负责人发表声明称,他本人及同事对这项研究造成的困扰感到抱歉。但Facebook起初拒不认错,辩称其长达9000字、老套的使用协议中包含了用户知情同意的条款。直到近一周过去,公司首席运营官才半心半意地致歉,称关于该项研究“沟通失误”。3个月后,公司首席技术官发表声明称,Facebook“未曾预料”公众反应,承认“有些事情应该换种方式做”,同时解释了公司新的研究活动准则。但他仍然回避了“对不起”、“道歉”这两个词。
在这次事件中,Facebook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它滥用了用户的信任;其次,它未能真诚彻底道歉,错上加错。
这样的情景时刻在上演。企业总会犯错误,需要表达歉意。道歉的对象可能是某位个人,可能是客户、员工或合作伙伴,也可能是公众。但企业及其领导者常常无法得体表达歉意,甚至拒绝道歉,这可能严重影响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关系、损害企业声誉,如果事件公开化并广为人知就更如此。
企业需要清晰的指导原则,来判断是否需要为所犯错误道歉,以及如何有效传达歉意。本文中,作者将以在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一套实践框架,帮助企业分析决定,谁出面道歉、道歉内容、道歉形式、道歉时机以及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基本原则:如果企业犯下严重错误,高管必须立即高调、坦率地表达悔意,并承诺做出改变——关键是要真诚。
道歉难题
首先应了解两个关于道歉的基本事实:第一,出于心理本能,我们会寻找理由或借口来推迟或避免说对不起。道歉让人感觉不舒服、有风险;它让道歉者丧失权力感、丢面子,会改变地位对比,让我们至少暂时感觉亏欠对方。这种感觉并不好。因此很自然,人们总想方设法掩盖错误;一旦被指出有错,则会自我防御,找出一套说辞,诿过于人。
如果犯错的是企业,道歉甚至更加困难。面对是否以及如何道歉的抉择,久经沙场的领导者也会犹豫不定。这可以理解。企业所犯错误通常由单一部门或员工造成,而且问题的恶化通常超出企业的控制。让CEO或整个组织承担全部责任似乎有些不公平。
第二,企业非常倾向从法律视角看问题。企业顾问可能过于关注是否存在触犯法律的情形,并提醒管理者,道歉可能被解读为企业承认负有法律责任(并招致诉讼),而非努力与受害方真诚沟通。这两者有重要区别:有效的道歉强调对方感受,而非证明己方观点。遗憾的是,在很多企业,法律视角已根深蒂固。即便领导者并未主动寻求法律咨询,也可能担心道歉会带来法律方面的麻烦。
企业需要转变观念。大多数道歉成本很低,很多情况下还可能创造巨大价值。道歉能化解紧张局面;卷入诉讼的担心很少成真。以医疗行业为例:曾有很多年,医护人员得到的建议是不要为医疗事故道歉,原因是这样可能使医院被起诉。但研究发现,医院允许甚至规定医生向医疗事故受害者及家属道歉后,被诉的概率实际降低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