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该道歉
如果一家企业面临是否道歉的决策,管理者应考虑所犯错误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以及道歉的成本和益处。以下4个问题可帮助管理者判断是否有必要道歉。
1)企业是否犯了错,或被认为犯了错?企业道歉,意味着它愿意为造成的损害承担全部或部分责任。因此企业首先需要确定是否发生了损害;如果发生了损害,企业是否有责任。关键在于,这个分析过程必须快速完成;公众对责任的认知也非常关键。
以可口可乐公司1999年遭遇的危机为例。事件始于6月8日:一名比利时男孩喝完可乐后感觉不舒服。几天内,几百人称饮用可乐后发烧、眩晕和恶心,很多人去了医院。起初,可口可乐公司坚称其产品本身对健康无害,问题源自安特卫普灌装厂使用的二氧化碳,并认为公众反应过度。公司CEO道格拉斯·伊维斯特(M. Douglas Ivester)希望事情“尽快过去”,称决定“低调处理”。但几天后,超过5000万份可口可乐饮料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被下架。最终,在事件发生超过一周后,伊维斯特公开表示,他及公司高层“为欧洲消费者遭遇的问题深感遗憾”。
站在伊维斯特的立场上,我们很容易理解可口可乐公司为什么难以迅速判断是否要道歉。首先,我们希望看到内部调查结果、了解问题原因、找到预防措施,然后再正式对外表态。其次,我们可能希望事件会淡出公众视野。第三,我们可能会自我防御,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指责。可口可乐公司的确认为公众报告的健康问题有夸大成分,且很多投诉实际上与其产品无关。
但企业必须克服想要等待、低调处理或试图澄清事实的倾向。无论是否实际犯错,领导者都应考虑公众感受,并快速做出反馈。即便事件调查和责任认定尚在进行,也不妨碍管理者通过道歉表达关切,并传达企业的价值观。
在决定是否道歉时,我们需要考虑“心理合约”:客户、员工、商业伙伴或其他利益相关方认为企业应负的责任,以及对正当和公平的观念。这通常远远超出纸面合同的范围。为了解他人的期望,管理者需从不同立场看问题。
以玩具公司美泰(Mattel)发布的Hello Barbie为例。这款智能芭比娃娃能记录语音并传回后台,从而与使用者“对话”。美泰认为能记住孩子名字和喜好的娃娃独具卖点,但很快就有批评者提出隐私问题。美泰绝对无意造成损害,但消费者对“会偷听的芭比娃娃”的反感情绪十分强烈,公司不得不公开保证其致力于产品的安全性。领导者理应预计到,能够记录孩子信息并将其传回公司的玩具会引起争议。在Facebook的案例中,如果公司在进行情绪实验前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感受,它就可能避免事件的严重后果。可口可乐公司应该清楚,即便关于其产品健康影响的言论并不属实,也必须马上予以回应。
2)错误是否严重?有些活动和责任涉及企业产品、服务和使命的核心;有些责任则相对次要、影响较小。汽车有安全缺陷、餐馆食物引起中毒,这属于严重错误。例如,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Arthur Andersen)未能审计出安然公司的巨额财务造假,就是一个严重错误。
有些错误则不涉及企业的核心业务。例如,包括苹果在内的一些企业利用转让定价等财务管理手段避税,被批评为逃避社会责任。虽然会冒犯一些消费者,但这种错误并不严重,因为税务问题并不涉及这些公司经营的核心。
严重错误从根本上威胁到企业的使命,因此真心实意道歉非常重要。虚情假意的道歉会带来严重损害。如果所犯错误并不严重,企业有更多选择,但道歉仍可能是必要的,也会带来益处。
3)公众会如何反应?有时企业仅给某个人或很少一部分人带来损害,可以私下解决。但借由Twitter、Instagram、Yelp、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一个消费者的抱怨就可能在网络上疯转,影响数百万潜在消费者。即使最轻微的错误也可能无限放大,将企业卷入一场公关噩梦、造成严重损失。
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2008年的经历为例。一名加拿大歌手(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飞往美国内布拉斯加)声称该航空公司弄坏了自己的吉他,且服务态度极其恶劣。在前互联网时代,公众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社交媒体改变了一切:这位郁闷的歌手写了一首《美联航弄坏吉他之歌》,录成视频放到YouTube上,结果引起轰动,首日点击量近1.5万次,累计已超过1400万次。最终,美联航负责客户服务的董事总经理罗伯·布拉福德(Rob Bradford)打电话给歌手道歉;他还问美联航能否使用这段视频以改善客户服务。
为评估公众对事件的反应,企业应考虑涉事各方的地位和规模。规模大、实力强、地位高的组织(如美联航、谷歌、沃尔玛或美国政府)对地位较低、力量较弱的个人或团体造成的损害更易引起公众愤慨、更有必要道歉;小企业犯的错,或仅损害富人或企业的错误则较不易引发强烈反应。
4)企业是否承诺做出改变?在考虑是否道歉时,领导者必须重点评估本组织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而且能够)改变其行为。如果他们不能或不愿在将来做出改变,道歉就不是个好选择,因为这样的道歉显得空洞、没有说服力。
塔吉特(Target)和家得宝(Home Depot)遭黑客攻击造成消费者信用卡信息泄露后,如果两家企业不承诺采取防范措施,它们的道歉将不会有任何效果。(有些情况下,企业可以在指责声中不为所动,见边栏《遗憾,但不抱歉:不认错的力量》。)
有时管理者太专注于改进措施而忘记要道歉,这是个错误。如果你不表现出悔意,人们会认为你在掩盖和粉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