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企业飞速发展,全球化战略成为必然选择,但走向全球化之路绝非坦途。《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了韬睿惠悦(Towers Watson)人才与奖酬咨询全球董事总经理朱莉·盖博尔(Julie J. Gebauer),她认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跨文化和人才管理是关键挑战。企业需要建立全球人才战略和全球化文化,采用招聘和培养本土化人才、举办各种跨文化能力培训等具体措施。
HBR中文版:什么是全球化?典型的全球化有哪些重要阶段?
朱莉·盖博尔:根据最广为流传的定义,全球化是一个“(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结构转型”。虽然全球化被认为是扩展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海外扩张与全球化还是大相径庭的。
全球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在至少三个不同的地理区域(美国、欧洲、亚太、南美以及非洲)有着大量份额;二是横跨这些区域,在经济、财务、人力资源、产品销售和沟通流程等方面有着高水平的连通性;三是拥有能够促进一体化、相互作用并产生协同效应的全球性管理框架。我们用五个不同阶段来描述全球化的生命周期:出口,初始扩张,多国化公司(multi-domestic),跨国公司,全球化公司。
以上生命周期描述了企业全球化的自然演化,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司都必须经历这五个阶段。事实上,韬睿惠悦的《亚洲开拓者(Asian Trailblazers)研究》显示,很多中国公司国际化时跳过了上述的一些阶段,直接跃进下一阶段。
人才战略先行
中国全球化公司,在每个发展阶段要为组织和人才配备做哪些准备?
一家企业国际化旅程的第一阶段,是成为一个出口商。这一步看似简单,却意味着要建立国际网络(一般是白手起家),要与其他国家的分销渠道协调配合,拥有国际化产品与服务,并为适应国外市场而进行改造。这一阶段没有太多的人力资源问题,仅仅是涉及招聘当地销售支持人员或外派一些人员。
在初始扩张阶段,企业开始更关注海外下属公司,并且关于跨地区管理人才的“怎么办”问题开始浮现。比如,如何设计外派人员计划,如何规定并实施一些当地政策和项目,如何引进一些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并解决基本的管理问题和与总部的通信问题,如何确保国外机构的合规性等。
在第三阶段,多国化公司会再次发现经济上的“怎么办”问题:它们引进市场驱动的项目;考虑成本效益、引进费用和绩效管理程序。核心人才的执行计划也往往在这一阶段落实到位。此时,企业开始开展对外企业并购,并需要在尽职调查和管理并购方面变得更加专业。对公司和标杆管理数据的获得与收集变成了当务之急。各个分支公司都有着自己的专业性,但是这些单位表现得更像独立公司。各个分支之间只是有着少量合作与协同。
跨国公司这一阶段要比多国化公司更加协调统一。这显然意味着跨国公司在各业务单元以及人力资源流程上更老道。在这个阶段,企业更关注人员配置、人才保留以及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它们建立一个全球性人力资源构架和全球项目;他们引进共享服务并制定公司治理原则。全球流动项目和全球性继任规划变得更加相关,通常成为跨国公司的进程,也意味着对程序合理化、协调化以及重要性的整顿。所以企业必须在变更管理、交流方式、对人力资源数据和信息系统的战略使用等事项上更加专业化。关于企业并购,跨国公司不仅必须专注于详尽的尽职调查,还要专注于及时并适当的合并后整合(PMI)。在此阶段,往往会有一股力量推动总部集权化。
第五阶段是那些真正成为全球化的企业,会将之前的管理工具和进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企业更关注取得全球化协同效应,更关注以一个大型整合的组织运转,以及进行“整个公司”的沟通。管理人才和培育领导力的战略定义在全球化基础上,并且涉及更“软”的方面:文化多元性、文化敏感性、良好的英语水平、流动性并拥有全球化心态成为关键发展环节。企业不仅仅收集数据,还能高屋建瓴地使用它们。处在这个阶段的企业会形成一个全球化领导团队并将全球性系统落实到位。全球性系统不仅仅包括全球性项目,还反映了全球性治理框架。在此阶段,为了能够发现合适的全球性管理框架,企业会形成并阐明对全球性身份的明确理解。正确的全球性管理框架,能与企业的商业策略相匹配,并反映它们的全球性愿景和价值观。
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张,中国企业该如何调整人才战略?是否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战略?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人才发展战略,须明确“如何”以及“从何”获得人才。此外,这些人才发展战略能针对不同的雇员类别量身定做。在其他方面,人才管理战略将关注于企业吸引力、人才保留、阐明并传达鲜明的员工价值观以及执行整体奖酬策略。不论什么类型的公司,人才战略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它必须要与企业的整体战略保持一致。
如果某公司想要成为解决旅游方案的手机应用程序的全球领导者,它需要开展一个培育数字化和创新心态的人才战略,一个精通技术的人才队伍,强调人才的多样性、注重冒险精神和蓝海创新者。全球化人才战略需要能培育多文化心态,奖励乐意承担风险并移居海外的员工,设计容纳/准许/提升阶段的国外职业道路,选拔对国际化文化敏感的领导者并培养一些国际化技能,比如提高英语水平。
在不同的市场使用同一战略,抑或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战略,这两种做法没有对错之分。企业保持不同地理区域各自的差异性,与在公司不同员工群体中引入差异性相比,效果是相当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