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你同事的身份定位如何影响到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然后用尊重他们的方式行事,你会展现出自己身为合作者和专业人士的天赋。
不久前,在新产品研发期间,我们见证了一场创意合作的溃败。一家玩具公司需要为接下来的节日购物季设计热销产品。在设计初期,一位市场营销人员参与了会议,我们就叫他凯尔好了。该公司最有才干的游戏开发者之一在这场会议中预先展示了一个赛车和跑道游戏的概念。在讨论中,凯尔突然间提出了他的建议:“这个游戏需要添加一些生物。”而这位游戏开发者完全不以为然。即使他注意到了凯尔的建议,也只会反感没有任何创意设计专业知识的人提出的反馈。
然而这位市场营销人员的直觉是正确的。几周后,设计团队得出结论:一个反派人物(或“生物”)的确会使游戏更加吸引人。只可惜为时已晚。如果纳入新元素,这款游戏的上市时间将无法赶上节日购物季。整个计划也因此被束之高阁。
我们对合作动态的调查显示,上述情景比比皆是。像凯尔这样的员工——不属于能给出重要意见的专家——很难影响创造性同事的工作。此类同事人数虽少,但意义重大;他们可能是善于创新的玩具开发者、聪明的广告文案、杰出的生物技术科学家,或是睿智的银行分析师,但都普遍擅长提出想法而非采纳建议。
在最近的一组研究中,我们决定研究这个现象存在的原因,并探究“凯尔们”的应对之道。我们发现问题的核心并不是自负,而是身份定位。大多数承担创意工作的人们都自我认定为“艺术家”,当他们觉得这个身份受到威胁时就会做出笨拙的回应。
要说清楚的是,我们不是在谈论那些设计部门的艺术家,也没有指责任何人敏感易怒——实际上这正是我们想要抹去的刻板印象。那些自诩为艺术家的人来自多个行业,他们的工作热情对所在企业的创新以及长期成功也都至关重要。但是这些艺术家们与组织中其他创意职员的不同在于,他们容易把个人得失心态带入自己的工作中。有时这种得失心态是一大优势,有时甚至激励他们取得天才般的成就。然而一旦别人的反馈或创意看似威胁到他们的核心身份,这种情绪也可能导致他们抵触有益的反馈和优秀的创意。
那么,我们和这些同事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共事呢?第一步就是要更了解艺术家同事心中所想。第二步是掌握4个策略,来提升让他们聆听并采纳你想法的几率。
理解艺术家身份定位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工作需要创造性的专业人士中,15%至20%都自视为“能设计出独一无二的、体现个人愿景与艺术想象产物的创造者”。他们更情愿独自工作,负责一个他们能“独霸”的项目,为该项目打下他们独特的烙印。这使得他们不同于其他大多数从事创意工作的同事,后者往往把自己定义为“问题处理者”,乐意采纳他人的想法,在协作小组中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并使项目具备商业可行性。在对玩具设计师、研发科学家、以及好莱坞编剧人群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问题处理者”与“艺术家”所占比例大致相同。
在大多数商业环境中,问题处理者为人熟知,但在工作中自我定义为艺术家又意味着什么呢?在我们对众多此类职员以及他们同事的采访中,3个特征不断浮现出来。
极具创意的标志性风格
艺术家对创作带有他们独特印记的作品感到自豪。因此,一些人抵触将他人想法纳入自己的设计中,甚至对那些有利于他们解决问题的建议也不例外。我们发现,艺术家普遍关心的是,他人的贡献可能会玷污或削弱作品的特质,而正是那些特质标志着作品属于他们。一个艺术家型玩具设计师承认她和她的同类经常对别人提出的修正建议做出条件反射般的回应:“不。这是我的创意。这就是它应有的样子”。她解释道:“很多时候,如果你十分理想主义并注重概念,就无法做到开明豁达。”
掌控创意的执行方式
我们采访过的艺术家型专业人士并不仅仅满足于发起一个项目;他们想要看着它进行到底。一个研发科学家因为在她构思的一款新糖果包装设计上没有决定权,感到十分沮丧并向我们倾诉心声。“我们不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我们的想法,”她说,“实际上我们创造了整个产品”。简而言之,艺术家们想要掌控他们的创意是如何生成、塑造,以及执行的,而不仅仅是贡献最初的设计或憧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