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14日晚,在撞上冰山2小时40分钟后,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Titanic)在北大西洋上沉没。2200名乘客及船员中,仅有705人在登上16只救生艇后被卡帕西亚号(Carpathia)救出。试想,如果船员将冰山视为一种救生工具,而非灾难的根源,那么会有多少人生还?冰山矗立在水面上,水平延伸大约400英尺,载着幸存者的救生艇本可以先驶到冰山处,寻找一处平整的地方。泰坦尼克号也还能航行一段时间,本可以驶近冰山,让乘客爬上去。这样的营救方案并非没有先例:大概60年前,176名从爱尔兰移民到加拿大的乘客中,127人在圣劳伦斯湾爬上一块浮冰,实现自救。
我们无法得知这一营救措施是否有效,但至少这个想法很有趣,尽管很难想象。如果你让一组高管,甚至创意产品经理和营销人员为泰坦尼克号的乘客想出一个救援的创新方案,这些人很可能像船员一样缺乏想象。原因是他们抱有“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这一心理偏差将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禁锢在传统思维中。在航海的情景下,冰山是必须躲避的危险物体,人们很难换另一种思维看待它。
就创新这个话题来说,企业一直都受制于功能固着和其他认知偏差,忽视了隐藏在身边的解决方案。数年来,我们都在研究怎样利用常被忽视的因素设计创新方案。我们发现的技巧和工具能帮助人们用创新的方式避免认知陷阱并解决问题,比如构想新产品、寻找现有产品新用途以及预测潜在竞争威胁。使用这些工具不需要特殊才能或极强的创造力;总的来说,它们构成了一种简单、低成本且系统的刺激创新的方法。
为了解这些工具如何发挥作用,我们先看一下它们针对的3大认知障碍。
功能固着
20世纪3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卡尔·邓克尔(Karl Duncker)用一个著名的脑筋急转弯问题说明了功能固着现象。他给参与者一根蜡烛、一盒图钉和一包火柴,要求他们找到一个方法,把蜡烛固定在墙上,让蜡烛点燃时烛泪不会滴到地板上。多个参与者都很难想到,答案竟是将装有图钉的盒子倒空,用烛泪将蜡烛粘在盒内,然后把盒子钉在墙上。盒子像架子一样支撑住蜡烛,并且接住烛泪。由于盒子出现在受试者眼前时是一个装图钉的容器,所以受试者无法变换视角看待它。
认知心理学家称类似的智力游戏为“顿悟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人们很难想到一旦遇到危险,可以把塑料草坪椅当成桨来用(翻转过来,抓住两根椅子腿,然后开始划水);或者给篮球放气,把它卷成一个碗,装上燃烧的煤,然后安全地将燃煤从一个露营地转移到另一个;又或烛芯可以用来捆东西(把蜡烛的蜡刮掉,取出烛绳)。
什么导致了功能固着?我们看到一件普通物品时,会在意识中自动屏蔽与其用途不直接相关的特征。这是日常生活中高效的神经策略,但却是创新的大敌。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改变描述物体的方式。举例来说,当人们被告知烛芯是根绳子时,几乎每个人都能发现烛芯可以用来捆东西。我们的“基础部件技巧”是改变物体描述方式的系统方法,能够避免人们无意识地束缚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从而找到更多物体的使用方法。
我们轮流考查物体的每一个要素并提出两个问题:“它能被进一步分解吗?”以及“我们的描述暗示了某种特定使用方式吗?”如果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继续分解这个物体的要素,直到把它们用最基础的词汇描述出,然后将结果画成简单的树状图。当冰山被剖析成浮在水面上200到400英尺长的表层时,它作为救生平台的潜质就很快显现出来了。(见《克服功能固着》中的蜡烛部件图。)
称某物“烛芯”意味着能用它点燃火焰。将它描述为“绳子”就消除了人们对其用途持有的成见,并能发掘它不常见的用途。进一步分解出绳子的组成部件是“多股纤维束”,也许能激发出更多使用绳子的灵感。
为了解基础描述是否能激发创造性思维,我们的研究团队向两组学生展示了8个需要克服功能固着才能得到解决的顿悟问题。我们告诉一组学生只要尽力就好,而教另一组基础部件技巧并要求他们利用这一技巧解决问题。第一组参与者平均解决了49%的问题(尚有4道题没有解出)。另一组系统进行基础描述的参与者则平均解决了83%的问题(即6.64个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