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林顿的“黑天鹅”在2014年年底降临:索尼影视娱乐公司(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以下简称“索尼”)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黑客攻击,美国政府称是朝鲜黑客所为。身为CEO的林顿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公司薪资详情、私人邮件(一些邮件尖锐批评了好莱坞明星)和未上映的电影等高度机密信息尽皆泄露于世人眼前。不仅如此,黑客还抹掉了公司服务器上的海量数据。
待到黑客发出威胁称:如果《采访》(The Interview,一译《刺杀金正恩》)上映,他们便要实施报复,困扰林顿的危机变成了美国外交事件。《采访》是索尼制作的一部喜剧电影,故事发生在朝鲜,内含刺杀金正恩情节。许多影院害怕遭到报复,遂延迟该片放映时间,索尼不得不代之以其他影片。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得知此事,将索尼的撤映行为视为屈服于平壤方面压力,并就此发出谴责。至此,《采访》这部R级动作片陡然成为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宗教信仰自由及和平集会权利的条款——译者注)的象征。
公司如何度过这一劫难?那些丑恶、令人难堪的绝密信息被公之于众,公司要如何维系文化、留住人才?记者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卡尔弗市的索尼大厦中见到了林顿,并在他奢华的办公室里就此事进行了采访。林顿似乎并未设防,且颇为乐观,毫不避讳地谈起索尼在遭受攻击后的几周里面临的困境,相信公司已毫发无损地度过了难关。
类似的攻击很可能成为新常态。林顿说,他只希望索尼的噩梦能让其他美国公司警醒。
——殷阿笛
HBR:回想去年年底,索尼被黑的时候,您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林顿:当时我在上班路上。大约是早晨8点钟,我们的CFO打来电话,说我们被攻击了。我到办公室的时候,整个工作室都断网了。
HBR:那才只是个开始?
林顿:对。我们收到一连串恐吓信息,黑客说要把窃取到的信息曝光,随后信息就开始泄露。我们一下子被迫同时应付好几件事情,要努力维持公司运营,又要安抚害怕自己私人信息泄露的员工,还要对付那些刊登泄露电子邮件的媒体。然后FBI来取证分析。
HBR:我们知道您是放权型CEO,这一点有没有改变?
林顿:有,我的角色很快就彻底改变了。危机当前,需要我亲自上阵。我们成立了一个指挥中心,确保所有决策都我要知情并经我批准。单这一项就占据了我的全部时间,也就是说,公司运营事务落在了其他人头上——他们做得非常成功。
HBR:指挥中心是如何成立的?
林顿:首要的是在不能用电子邮件的情况下找到替代的联络方式。有一段时间,我们用其他方法模拟邮件。我们能用的只有手机了,于是我们设置了短信树,然后向公司的员工通知系统寻求帮助。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中心向员工们群发短信了,而且频率很高。
HBR:这样做是为了危机相关联络,还是为了维持公司正常运营?
林顿:为了正常运营,确保人们能相互交流,完成我们日常工作——制作电影、电视节目以及保证发行。之后,我们需要创建一个临时电子邮件系统,而且不得不设法做工资单、向供应商付款等等。单做工资单这一项就够了不起的:财务部门从地下室拖出老式机器来开具支票。
HBR:听上去真像一场噩梦。看着自己的所有个人信息突然公之于众,这种事简直无法想象。
林顿:啊,这还没完。更大的挑战是,那些家伙不仅把房子里的东西全偷走,还把房子给烧了。他们偷了我们的资料,然后将我们电脑上的信息删除,还毁掉了我们的服务器和电脑。
HBR:也就是说,那些资料他们有,你们没有了?
林顿:对。我们有备份,但没有了电脑、服务器和系统,备份也无法使用。结果就是邮件被公开了,里面很有些见不得光的内容。而且还要在平时公司赖以运营的网络服务瘫痪的情况下,努力维持正常运营。
控制损失
HBR:当时员工最需要从您那里得到什么?
林顿:他们需要抚慰。他们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我们必须明确地解释清楚,我们正在采取何种措施保护他们。也有人担心公司会就此一蹶不振。
HBR:您如何与他们交流?
林顿:我们召开市政厅会议式的员工大会,一次有三四千人参会,来讨论正在发生什么。还有50至80人的小型论坛,听听他们关心的问题。我通常独自在食堂吃饭,确保他们能随时过来找我说话。身处一线非常重要。事件中途我去了一趟日本,因为必须去做预算报告,大概离开了一天半吧,回来之后我们的人力资源主管乔治·罗斯(George Rose)就说:“你怎么走了这么长时间?”我说:“乔治,我就36小时不在而已。”时间仿佛被压缩了,因为事态发展非常快。
HBR:员工也感到愤怒吗?
林顿:有人愤怒,是的。一听说美国政府认为是朝鲜方面主使的黑客攻击,就有人对我们要发行《采访》这件事不满。你在电影工作室找了一份工作,可不会想到会出这种事。
HBR:如此多的隐私资料泄露,您是如何应对的?
林顿:这件事很复杂,原因有两个。有些跟明星有关的东西登出来被人看到了,这会让员工分心,特别是那些被刊出的邮件的发件人尤其不安。还有就是员工们其实能看到其他人的私人邮件。
HBR:这个问题有办法控制吗?
林顿:我们劝大家别伸长脖子瞅别人——也就是说“别去看那些邮件”。
HBR:对于那些公开了的邮件,有什么能做的吗?
林顿:没有,只能闭上眼睛假装看不见,就说那些东西让人分心,视而不见就好。
HBR:邮件里提到的明星对你们发难,您如何应对?你们这一行要对付的是一群世界上最自我中心的名人。
林顿:在一些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拿起电话道歉。但大部分人不当回事。好莱坞社群虽然封闭,但也是公事公办。大家就想做电影、电视节目。讲实话,我觉得在这个制作流程中很多事情都能得到原谅。
HBR:有人才流失吗?
林顿:没有。
HBR:你们失去了一位高管:埃米·帕斯卡尔(AmyPascal),她辞去了联合主席一职。这是公司要继续发展所必须的吗?因为某些问题最大的邮件正是她写的。
林顿:不,跟这件事无关。她的合同刚好快到期了,她辞职转为制片职位是我们的共同决定。电影团队是时候换换人了。
HBR:你们不会是最后一家遭到黑客攻击的公司。由您看来,这次事件带来了什么教训?
林顿:我想现在每个人都会更为谨慎地对待电子邮件中的措辞,而且现在大家要谈事情的时候都本能地拿起电话,或者面谈,特别是在有难题要讨论的时候。
HBR:我们不是早就知道不能在电子邮件里透露信息了吗?
林顿:是,但你会告诉自己,“啊,不会出问题的。”而且我必须说,人的短期记忆短得不可思议。现在我收到邮件就边读边想,“真的吗?”
HBR:您看过那些泄露的邮件吗?
林顿:没有。那是被泄露的信息,是赃物。
HBR:那么您个人知道的就是媒体发布的那些东西了。
林顿:对。我连自己的邮件都没看。而且把别人的邮件细细读一遍得花上几千个小时,我觉得毫无意义。
HBR:除了写邮件时要小心,还有什么别的教训?
林顿:就是在网络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的基本问题。FBI说90%的公司无力抵御黑客攻击。退一步讲,放在网络上的所有信息从理论上说都可能被窃。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因为方便交流、方便获取信息正是网络之所以让公司运营更高效的部分因素。但你放在网上的东西越多,被黑的危险就越大。
HBR:你们甚至失去了几部电影,对吗?
林顿:黑客偷了几部电影发布出来,其中有《安妮:纽约奇缘》(Annie)和《依然爱丽丝》(Still Alice,又译《我想念我自己》)。我们觉得他们可能也偷到了《采访》,但即使他们得手,却也选择了不发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