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必须转型为可以对真正的创新提供支持并加以利用的经济体,这一点很明确。麦肯锡最近的报告《全球创新的中国效应》(The China Effect of Global Innovation)称,中国对更大的技术创新有需求。要实现这次转型,发展知识产权的初创企业将会起到重要作用。近来已经涌现出许多踌躇满志的创业者,志在开发世界级创新、建立成功的公司。政府及私人创办的企业孵化器在全国各地数不胜数。这样的发展态势非常好,摆在初创企业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中的初创企业雄心渐长,所寻求的技术创新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然而,要实现真正的高水平创新,对于初创企业而言绝非易事,因为中国等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有明显的局限。不可否认,过去30年里,中国诚然已在经济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同印度、巴西等其他新兴市场一样,与美国、德国等发达经济体相比尚存在劣势。这个事实给有意开拓高质量创新的新企业带来了挑战。
新兴市场往往有3大劣势,令初创企业难以实现真正的高水平技术创新,这3大劣势列举如下:
其一,初创企业难以接触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如今中国和印度的初创企业虽然有机会争取风险投资基金,但竞争十分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而且新兴市场投资者尤其有些规避风险的倾向,惯于投资给已发展至创业后期的初创公司。
其二,在本地通常难以获得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尽管像中国这样的市场在电子商务和其他技术领域拥有一些实力雄厚的本国公司,但这些公司赖以成功的重大创新往往是在商业模式层面,而非技术本身。
其三,初创企业苦于缺乏市场进入战略,在以B2B市场的企业客户为目标时尤其如此。这反映了初创企业缺乏经验和资源的事实,而这种情况在新兴市场往往更为严重。
遇到障碍时,初创企业通常会寻求合作伙伴帮助。然而在新兴市场,初创公司往往没有好的合作伙伴帮助其获取早期支持、改进技术并协助制定市场进入战略。虽然现在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公司、政府机构、大学和海归人才越来越多,使得初创企业的实力大大增强,但像风投公司和大学这样的合作伙伴多半不足以为初创企业提供足够的帮助。此外,即使有一些中国大型技术公司以可承受的价格和自身优异的企业生态系统开创了解决方案,其中真正拥有高质量技术创新的也寥寥无几。
那么,谁能够帮助中国初创企业克服这些障碍,实现高水平技术创新?笔者过去4年在中国的研究表明,国外的跨国大公司可以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这一点常被忽略。
跨国公司
成为中国初创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享誉全球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什么有意愿同中国初创企业合作?原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适用于所有市场: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在创新方面无法自给自足,而且这些公司通常需要跟其他公司特别是初创公司合作,获取新颖的创意和技术。换言之,拥有卓越新技术的、灵活敏捷的初创企业,日益被视为向成熟大型公司提供外部创新的重要来源。中国初创企业不断获得独到的知识产权,越来越能吸引跨国公司与之合作。例如,英特尔已经把向初创企业提供支持的“Maker Labs”推广到了北京、杭州、上海和深圳等多个城市。
第二个原因专门适用于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对新创意和创新的探求不再仅止于发达经济体,而是伸向了中国等新兴市场。例如,通用电气在中国或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开发创新产品(如低成本医疗器械),然后在发达市场出售。因此,中国初创企业若有基于创新的低价解决方案,就能成为对跨国公司很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例如,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同时与中国的低成本硬件设计初创企业和印度的低成本软件开发商合作,尝试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原因专门适用于中国:跨国公司始终希望能在中国有更好的表现。一直以来,许多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公司苦苦比拼,竞争愈演愈烈。要在中国本土利益相关方中提高声誉,跨国公司可以尝试的一种方法是根据中国政府推出的政策调整战略策略,而政策中就包括增强创新能力、扶植初创企业。所以,IBM、微软等许多跨国公司向中国推广其创业协助项目,有时还根据当地需求做了相应的调整。
显然,跨国公司有充分的理由与中国初创企业合作;而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跨国公司也可以提供大规模开发先进技术创新所亟需的支持,但这一点常常被忽略。跨国公司如何帮助初创企业克服创业生态系统欠发达(包括难以获得资金)、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和市场进入战略不成熟这几大障碍呢?
跨国公司
如何帮助创新型中国初创企业实现梦想?
外国跨国公司可以令中国初创企业获益,帮助初创企业克服上文提到的几大障碍。笔者在其他国家的研究结果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第一,针对不够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初创企业可以通过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获得合法性,这样一来更容易获得潜在资助者的关注。比如说,跨国公司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有前途的初创企业授予合法性,让这些企业得以展现在潜在投资者面前。这对所有初创公司都大有益处,在难以触及验证机制的新兴市场尤其有价值。有时大型跨国公司会自行向有前途的初创企业投资,虽然通常都不是在创业初始阶段。例如,英特尔投资部(Intel Capital)宣布投资6700万美元给8家中国技术公司:九州云(99cloud)、蓝岸通讯(Bluebank)、汉普(Hampoo)、九号Ninebot、诺菲纳米(Nuovo Film)、祈飞科技(PraFly)和海云捷讯(AWcloud)。
第二,在技术专业知识方面,大型跨国公司可以成为中国初创企业的重要学习对象。亚马逊、IBM、微软、高通和SAP这些公司走在各自技术领域的前沿。许多这样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有研发实验室,供创新型初创公司对其产品做进一步改良。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微软设在中关村的研发机构开展的企业加速项目。进入这个加速项目的初创公司不一定在微软技术相关领域行业,但都能从微软技术人员的指导和互动交流中有所收获。发达市场的初创公司也能从中获得相似的益处,但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由于缺乏高端知识基础,这一举措的价值便得以放大。举个例子,微软设在北京的企业加速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指导了百余家初创企业,这些企业筹集到的资金总数接近10亿美元,服务客户数量超过5亿,并创造了上万个就业机会。
第三,就市场进入战略而言,跨国公司的营销渠道可以对新公司起到有效的市场引领作用,特别是在以B2B市场的企业客户为目标时。以IBM的创业协助旗舰项目“创业企业全球扶持计划”(Global Entrepreneur Program)为例。经过严格筛选进入这个项目的企业公司,有机会从IBM的相关辅助团队处获得销售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宝贵支持。IBM的品牌声誉和经营规模,能够让初创企业借此机会改进市场进入战略,漂亮地进入中国市场,且有可能迈出国门。新兴市场的创新商业化仍处在相对不成熟的阶段,这样的机会能够带来巨大的附加值。
如上所述,与跨国公司有效合作,对于中国初创企业而言大有裨益;而与以往相比,跨国公司也更愿意与中国等新兴市场中的初创企业合作。
虽如此,要与跨国公司有效合作却亦易事。初创企业必须学习如何顺利开展合作。那么,要充分实现与跨国公司合作带来的益处,初创企业应当如何行事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