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指导意见》,将健康医疗大数据正式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并明确规范和推广“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对大数据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和整个移动医疗行业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移动医疗仍在摸索商业和盈利模式
根据Analysys易观监测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约为30亿元人民币;2016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11.5亿元;预计2018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高达近300亿元人民币。机会很多,“蛋糕”也很诱人。
面对如此大的“蛋糕”诱惑,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难免心动——市场上移动医疗App数量已突破3000款,覆盖诊前、诊中和诊后等各个方面及细分垂直领域的专业服务,一度成为投资者的“宠儿”。2014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也争相布局移动医疗。仅这一年,投融资案例达80例,融资额高达7亿美元,案例数量和投融资额是过去3年的总和。
然而,热潮散去,市场逐渐趋于冷静。2015年底,投资者对移动医疗开始持观望、审视态度,诸多行业初期问题的凸现,使投融资降温更甚。“为生存问题焦灼”成了不少移动医疗创业者的心结。尽管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仍持乐观态度,认为“2016年中国移动医疗公司的商业估值尚处于爬坡状态,尚未达到波峰”。但很多投资者认为,移动医疗的商业估值在2015年底已开始下滑。
其实,互联网如何为医疗这一传统行业创造价值才是大家需要关注的关键。目前的多数移动医疗公司都还在“烧”投资人的钱,摸索商业和盈利模式。而判断互联网医疗的前景,归根到底需要回到用户需求的本质,即线下到线上的迁移是否真正解决了医疗行业的痛点,创造了价值。
老百姓就医中的痛点,归根到底是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糊涂。前两个问题好理解,其根源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短缺。第三个问题的症结在于缺乏专业、公正和有针对性的医疗健康信息。
相对以上的就医痛点而言,目前大多数移动医疗解决的只是表象问题。线上问诊是移动医疗的另一大模式,其中专家问诊通常以相对平民的价格为病人提供名医专家的咨询服务,但名医专家的时间非常有限,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远程沟通的效率本就不高,又无法对病人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所需的检查,并不能取代线下就医,对“看病贵”的缓解也很难有实质性的贡献。
移动医疗的出路:健康医疗大数据
互联网医疗突破迷局的出路在哪里?国务院把健康医疗大数据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寓意何在?记者为此走访了哈佛校友,现任平安健康云副总经理的张岚博士。交谈中,张岚博士指出,医疗行业因为其专业性高、垄断度高和政策风险高的“三高”壁垒,在大数据分析挖掘方面滞后于零售、金融等行业,但医改的推进、医疗中痛点的解决、移动医疗的价值体现,都离不开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共享和挖掘应用。
在医疗水平高度发达的美国,医疗差错比乳腺癌、艾滋病和空难等的致死数量要高很多,每年高达44万人,而其中70%是可以预防的。所以,美国近年的医改把推行电子病历共享作为重要手段,借助电子病历实现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检查,实现持续医疗,加强民众对自身健康的参与,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在中国,信息技术也是新医改的重要支撑,医院内部重点推进的是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区域医疗则通过电子病历共享建立合理高效就医体系。张岚博士提出,健康医疗大数据对移动医疗的价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数据的开放共享,二是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前者的关键是政策导向,从刚发布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指导意见》中,可见国家开放数据共享的决心。
当然,共享的前提是合规有序,这方面美国通过其HIPAA法案作了详尽的规定,包括对病人隐私的保护,数据交换的标准,谁可以使用什么数据等,对今后中国立法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目前,病人端电子病历查询服务的提供刚刚开始,有结合公司自身医疗IT业务在社区层面的试点,也有平安健康云联合医院端合作伙伴在全国推出的“随身病历”服务。有了医疗数据共享之后,医疗才真正可以“移动”起来,比如在线问诊、远程问诊中可以便利的调取病人全面病历记录,帮助医生快速了解病情,提供医疗效率。
在医疗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专业分析挖掘,从而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更大的价值。这方面涉及三个核心能力,首先是数据的清洗和标准化处理,之后是专业的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和算法,最后是分析结果的展现与产品化,三者缺一不可。而数据应用的领域,将会是“百花齐放”的场面。比如疾病及病情的预测,之前主要依靠医生临床经验和文献资料,如果有了健康医疗大数据,加上人工智能的应用,就可以在就医过程中进行疾病预判,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ICU主任张海涛表示,“如果提前知道发生感染的机会很大,那么就可以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将对医疗模式产生突破性变革。”
健康医疗大数据对移动医疗的价值更是意味深远。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让移动医疗通过数据的挖掘应用参与到分级诊疗当中,从而直接参与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其在现实医疗服务体系当中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健康增值服务。比如,线上挂号,如果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医院内部医疗资源调配,不仅能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更高效的利用起来,更有望以此切入医院内部,甚至医院间医疗资源的调配,实现精准预约、叫号提醒等,从而真正提供与原先线下挂号全然不同的就医体验;基于用户的病历信息的分析挖掘,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为用户提供相应疾病咨询,帮助病人了解疾病情况避免盲目就医;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使诊疗过程中的“经验即决策”过渡到“数据辅导决策”,甚至实现“数据即决策”的诊疗方式;随访服务、慢病管理等互联网医疗,同样也能通过健康数据挖掘,实现精准的双向转诊,高效率地以专家资源带动家庭医生;有了基于数据的医疗费用与质量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可以还应用支付方的杠杆作用,将更多的就医行为导入低价、优质的医疗资源。
谁来为移动医疗买单?
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喜欢讲互联网思维。近一年来,移动医疗公司和商业保险公司都在提商业健康险和凯撒模式的概念,但双方的合作,始终貌合神离。那有了医疗数据支撑的移动医疗,保险公司是否真正愿意为它买单呢?
为此,记者采访了平安健康云总经理倪剑文。交谈中,倪剑文表示,要让商业保险愿意为之买单,移动医疗需要实现自身在医疗与保险服务中的价值:一是对医疗保险流程的简化优化,比如通过医院数据的通道,支持核保、理赔等流程的自动化;二是风险及费用管控,比如通过互联网形式,结合大数据分析,发现欺诈浪费等行为,并有效管理医疗网络等;三是提供增值服务、降低全成本,比如通过慢病管理改善用户健康状况,降低长期医疗费用等。
商业保险对移动医疗的价值,远不止为之买单这么简单。健康医疗大数据正是移动医疗与商业保险之间不可或缺的双向纽带。国务院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战略规划,为移动医疗与商业保险间的结合奠定了里程碑性的基础,为移动医疗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出路。(乔木 | 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