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开局之年,进入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节点。而就产业发展而言,在全球产业发展格局进入重大调整之际,如何应对产业国际分工大格局中的变局和挑战,实现一系列新兴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则是未来几年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除了供给侧改革、“双创”、《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与产业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国家战略进入深化实施阶段之外,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资本到企业,其实都在探寻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但囿于角色与资源所限,往往只能覆盖产业创新的几个或者一个环节。以华夏幸福为代表的产业创新综合体,则通过打通“软硬件”形成闭环,将一整套与产业创新发展的环节、必要的资金、基础设施等集合在内,结合华夏幸福自身积累10余年形成的专业服务能力,正在形成硅谷之外、本土型的高效产业创新生态。
“经济转型离不开产业支持,而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资本、环境等要素必须嫁接上创新的因子,才能实现升级与突破。因此,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源动力,只有打造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才能有效推动产业升级。秉承这一思想,华夏幸福积极对接全球创新智慧,通过创新和资本双轮驱动,以产业新城为载体,推动产业集群集聚,推动全球技术商业化,为释放产业源动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不断探索新的路径。”
华夏幸福产业发展集团总裁赵威先生在第六届产业中国年会上的这番致辞,恰好勾勒出了华夏幸福在推动产业创新领域内的“独家秘笈”。而在中国这一轮的产业创新与升级中,其核心要义的价值,正在日益显现。
产业突围格局
新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何在?产业创新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将起什么样的作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新兴技术和产业,谁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领?第六届产业中国年会上关注的这一系列话题,其实正映照了当下中国产业发展的核心。
从宏观大背景来看,自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逐步放缓,尤其是长期潜在增长率下滑。究其根源,对外开放过程中,伴随向世界技术前沿学习、模仿空间逐渐缩小,以及第一次系统性改革红利逐渐减弱,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而这些又与人口红利消失和资本边际报酬下降叠加,导致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渐趋消失。
多重压力来袭之际,为了让增速放缓带来的负面效应降低,避免陷入增长陷阱,中国势必需要进一步发掘经济增长新源泉。在产业发展领域,这意味着中国须抓住一系列具备优势的产业发展领域,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加快研发创新步伐,向国际价值链高端迈进,真正实现从技术模仿到技术创新的新旧动能转换。
这种转换的背后,国际经验主要指向三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国内消费替代对外贸易产生的外需。其中的关键在于需求模式能否转变为工资拉动型。工资上升导致总需求继续上升,为企业规模报酬递增提供空间,同时也保证了总供给潜力的实现。
其余的两个方面,则均与产业发展直接相关:
首先,自主研发替代技术模仿。距离世界技术前沿越近,自主研发代替技术模仿的必要性就越强。但新技术的研发往往是企业的试错过程,这就要求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与此同时,也要求政府在政策上更多地定位于弥补市场外部性,对创新提供更多支持,特别是提高教育投入、增加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供给,以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正如《硅谷百年史》作者之一的阿伦·拉奥在第六届产业中国年会上演讲时所言,高校、律所等一系列机构,都是产业创新链条上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其次,通过产业研发向国际价值链高端攀升。原有低成本的出口模式在工资上涨后受到抑制,致使很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就需要通过新技术研发提高产业生产率,从出口低附加值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国内产业结构。
“虽然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数据看上去还不错,但仔细研究其中的运行细节,则会发现底气不足。民间投资、制造业的投资都不足,所以不能说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因为我们主要依靠的还是基础设施、房地产来稳定及拉动经济增长。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也不能依赖的。”在第六届产业中国年会上作为演讲嘉宾发言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李稻葵称,“毫无疑问,当前中国产业必须创新,紧迫性是非常强烈的。”
在谈到中国的产业创新优势时,李稻葵指出,与美国、硅谷相比,中国的优势主要有三个:首先,中国的市场很大,这是超过了美国、印度想象的规模;其次,中国有工程师、工程技术方面的优势;第三,则是中国在硬件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很多像华夏幸福的科技园区,进去以后令人感到心旷神怡,配套条件做得非常好,这一点是硅谷、美国赶不上我们的地方,应该感谢华夏幸福这样的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李稻葵称。
但在优势之外,为了发挥自身的产业创新潜能,中国也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考验。以近日由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德勤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为例:中国目前仍是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但美国正在赶超。由于中国在人才、创新、能源政策、基础设施、法律环境等方面表现略逊于美国,后者可能在2020年实现对中国的反超。
以金融体制为例,当前中国的资金存量为全球第一,难言资金短缺。在创投领域,2015年,中国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量已经达到6653.3亿元,占GDP总量0.96%。但在数字背后,则是大量的投资者在寻求投资机会。一方面,这与中国缺乏具有足够投资价值的标的物有关,另一方面,这种局面也意味着中国依然缺乏产业创新的投资生态。
“美国有一整套的生态系统,从最开始的天使投资者到最后的上市环节,一步步配合得很好。中国与之相比,前期有人投资,但随后的退出机制远远谈不上健全。股市不健全,会计体系不健全,这样的环境肯定不利于产业发展,需要长期下功夫去解决。”李稻葵坦言,“总而言之,中国没有产业的创新,经济不可能发展;而为了将这一创新潜力发挥出来,必须解决一系列包括体制、资本市场等在内的根本性问题。”
“华夏幸福式”创新生态
产业升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究其关键,在于培育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在爱迪生意义上的创新之外,实现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即包含商业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效率提升等广义范畴。抽取其核心,则是如何让产业、技术、资本、基础设施等一系列要素建立联系、产生协同效应。而这,则正是华夏幸福在过去10余年里有别于传统地产开发商、通过构建产业新城为核心的产业创新生态所追求的核心目的。
从主业上来看,华夏幸福不属于制造业,而是作为产业新城领域的专家、产业升级和聚集的推手,通过将科技政策、市场环境、研发环境、金融运作这些产业要素结合在一起,打造产业环境,以此辅助一系列知名的制造业企业在自己的专属领域有所发展,让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升级。
在华夏幸福产业创新生态搭建的全流程中,主要涵盖了产业新城规划、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产业招商及服务、市政运营服务等方面。具体而言,则是以园区为载体快速进入工业化;以市场化手段通过资本干预构建高端产业集群;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至技术研发和成果商业化;完善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人口和产业政策,致力于成为一个具有持续自给供血能力的幸福城市。
“‘产城融合’的口号说起来容易,实践做起来并不容易,这需要合作企业有较长远的眼光,因为培育某个产业并不容易。”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曾如此解析。从产业发展本身来说,因产业集群才能促使产业发展,保持自身不断升级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华夏幸福亦经历了多轮创新迭代,其方向是从基础设施、周边配套的建设,跨越到产业集群的企业健康、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以固安为例,首先是产业及其集聚式发展的摸索阶段,即“从无到有”阶段;其次,是如何创新产业发展,即“从有到高”阶段,在引入新的高精尖产业的同时,华夏幸福亦开始以“一个产业园就是一个产业集群”为理念,为产业新城注入“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聚集”的各类产业园,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第三,“从高到新”阶段。结合北部清华、北大、中关村的人才技术优势,和南部永清、霸州的发展空间优势,固安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地打造京南创新中心,向着“全球技术商业化中心”(GTC)的目标大步迈进。与此同时,华夏幸福亦开始谋求将固安的产业在原有产业链条的向上游纵深及向其他领域延伸。例如将电子信息产业纵深到新型显示,以及再向前的新材料孵化产业。
这一产业创新模式的不断向外扩展,亦因新产业的不断纳入带来的规模增加及迭代,蕴含了一系列多样的可能:
一方面,为紧扣国家战略布局,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平台,正围绕三大国家战略提速布局:一是传统京津冀区域得到强化,京津冀一体化及北京市政府东迁通州,催生环北京尤其是大厂、香河的开发提速;二是长江经济带从环上海切入四川、安徽区域;三是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取得突破,实现模式输出。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产业的变化,华夏幸福亦在为其产业创新综合体的不断完善进行全球性布局。正如李稻葵教授所言,“就像做时尚产业必须去米兰、巴黎一样,高科技也是有潮流的,这个潮流就是在硅谷、特拉维夫等地。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布局,才能知道这个行当最前沿的潮流、产品和技术是什么,下一轮的革命又在什么地方。”
作为华夏幸福产业创新生态进化的最新阶段,华夏幸福希望通过整合美国、以色列等全球科技创新强国的成果来推动本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依托自身已经集聚起来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为区域和城市赢得全球产业链影响力,走通“全球技术—华夏加速—中国创造”的创新发展模式,开拓更加广阔的盈利空间。华夏幸福的优势在于其在全球布局的50多个产业新城,它们可以运用环境、体制、金融、产业等多种创新方式,以市场化行为形成与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对接,帮助创新技术实现商业化。这就好比为创新的企业、技术和人才,营造一个创新的容器,创造适宜的温度和环境,让创新要素在这里集聚、生长,直至进发出力量。
综合性优势
华夏幸福为推动产业创新所构建起的上述一系列架构,可谓是其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中作为基础设施的“硬件”。在其背后,则是华夏幸福通过10余年经验积累起的一系列“软件”,即其在产业规划布局与引进、企业空间选址、人力资源、政府事务等领域内一系列领先的全方位、立体化产业服务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容易。正如美国创新文化的传播和实践者乔伊斯·威考夫所言,“创新文化可以改变,但是很难,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实际上,在固安模式发展初期,华夏幸福便开始积极向领先经验学习,华夏幸福企业高管亦曾多次外出进行考察。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成为华夏幸福不断提升其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基因源头。
从公司内部的发展架构角度来分析,令华夏幸福产业服务能力持续保持领先的有三大主要来源:积极引进外部智慧、产业研究院与强大的招商团队。
首先,积极引进外部智慧。除由来自国家部委专业研究机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机构、国内外著名咨询公司的几十个行业精英组成的产业园“智囊团”(其职责是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对区域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精准的产业园定位和规划)之外,华夏幸福与其他类型开发商不同的,是其擅长整合国内外一流智慧资源,以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参与高品质开发建设与创新。
近些年来,麦肯锡、IBM、罗兰贝格、AECOM、HOK等全球顶尖咨询公司均与华夏幸福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保了其各项目在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层面能够汇聚全球智慧。它们给华夏幸福带来的主要影响,包括从一开始就做好整体规划(规划先行)、以打造产业集群为重点等多个方面。
其次,建立产业研究院。从固安以往的发展历史来看,随着其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华夏幸福加强更精细化和系统化产业集群的意识不断增强,于是在借力外部智慧的基础之上,华夏幸福从2010年前后开始有意识地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并相应成立了产业研究院及产业新城发展中心等在内的专业团队,统筹落实产业发展规划,目的就是为了做更详细的产业和行业分析。
以此为凭借,华夏幸福在2012年、2013年的时候确定了打造具有行业属性的产业园的目标,产业园成为华夏幸福最小业务单元。自此开始到2014年,华夏幸福陆续对产业园、产业集群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战略梳理,并在2014年5月清晰地提出了“一个产业园就是一个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战略口号。
就常态化工作而言,华夏幸福亦通过其综合性的研究团队对一个产业做持续定向扫描,包括每月会针对某一个产业撰写研究报告、每周会出最新动态的行业政策报告(涵盖国家、地方的政经政策等),以确保持续不断跟进国内外热点,保证产业规划的前瞻性和稳定性。
第三,强大的招商团队。在公司内部,华夏幸福还创建了一支约1400人的产业发展团队。10余年间,这支团队积累了海量的各类企业信息,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产业促进核心能力,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持续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驱动力。具体而言,这支团队所涉及的业务覆盖产业园区前期战略定位与产业规划、中期招商引资开展、后期入园企业服务和产业促进等各个环节,并拥有庞大的客户和项目数据库。正因如此,在地方政府眼中,华夏幸福不仅是一家开发建设机构,还是一家招商中介。
从其人员构成来看,这支团队成员基本均具有深厚的高科技、航空航天等行业背景,“干什么事情就找什么样的专业人士”,保证了华夏幸福的创新核心竞争力。而为了选到精英人才,华夏幸福几乎是全员总动员。据统计,华夏幸福的高管有20%或以上的时间用于为公司甄选人才,新员工70%以上经由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管理者面试通过。华夏幸福还鼓励并认可来自内部员工的举荐,每年新晋员工中,超过1/3是由内部员工推荐而来。
截止2016年6月底,华夏幸福员工总人数超1.5万人,主营员工超5100人。在近4500名主营业务员工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超千人,精英人才来自互联网、文化创意、高端制造、大消费、金融、咨询等全产业链条上的多个行业,包括IBM、微软、GE、HP、麦肯锡、罗兰贝格、华为、阿里巴巴、万达、万科、中海等的全球500强及知名企业,教育背景涉及清华、北大、中欧、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国内外顶尖学府。正因如此,在前不久结束的一场被称为“全球人力资源奥斯卡”的评比中,华夏幸福赢得了世界级声誉——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咨询及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怡安翰威特(Aon Hewitt)联合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将华夏幸福评为“2015年中国最佳雇主”。
从华夏幸福的实践来看其培育产业创新的核心架构,是由自身综合性优势搭建一个能不断通过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庞大生态平台,随着辐射面不断拓展,资源导入速度加快,其盈利空间也将日益拓展。而其通过不断创新所获得的核心竞争力则主要体现在:模式领先、区域聚焦、产业促进、资源整合、城市魅力和资金保障。
今年8月,华夏幸福公布的上半年年报显示,其销售额达到584.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4.95%,其净利润39.57亿元,以30.5%的同比增速居行业前列。这一数据也意味着,华夏幸福很可能将在今年底成为一家销售过千亿,净利润约百亿的企业。业绩的高速增长是其独创的产业新城模式成功的最好证明。(齐菁| 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