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升旭液压公司中,基本上没有人有头衔。员工设计自己的工作,还有决策权,而且只要自己觉得合适,就可以改变流程。
我们很早就开始通过模仿来融入人群:婴儿在刚出生几分钟后,就开始模仿父母脸上的表情。但从众的本能倾向可能会让组织付出高昂代价。这种倾向削弱了员工和领导者进行创新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公司如何对抗从众倾向呢?答案是鼓励员工做自己——让他们展示真实的一面并发挥自己的强项。但可惜,这种情况极其少见。升旭液压公司算是一个例外。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是生产高性能液压插装阀和歧管的厂家。升旭液压公司每年销售额大概为2亿美元,有900名员工,在美国、法国、英国、德国、韩国、印度和中国都有工厂。
公司于1970年创建,当时联合创始人罗伯特·科斯基(Robert Koski)不打算设立等级制度、私人办公室、上下级关系,或使用组织架构图、头衔,以及职位描述。他甚至不打算严密监督员工。科斯基想让每个人都能知道公司里发生的事,并清楚组织目标和期望。他还希望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员工的强项能得到充分发挥。
科斯基那时40岁,他在上一份工作中不得志,所以选择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公司。他的老东家是总部位于俄亥俄州的流体动力控制设备制造商Dynamic Controls。他为Dynamic Controls效力了10多年,从普通职员一路升到副总裁兼企业发展总监,而公司在这段时间内年销售额从60万美元上升到了500万美元。但科斯基感到,公司的组织和文化,特别是对既定流程的偏执,限制了员工对公司的贡献。
科斯基于2008年去世,但升旭液压公司仍体现出了他建立的愿景。升旭仅有的职位头衔是法律规定上市公司必须保有的职务名称,比如首席执行官(CEO)和首席财务官(CFO)。员工有很大的决策权,而且只要他们觉得合适,就可以改变流程。公司没有质量检验员;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工作的完成质量负责。
员工还可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发挥强项,能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活动。他们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扩大或分摊自己的职责。举例来说,某个主要负责行政和文书工作的员工发现,其他员工经常找她商量工作关系的问题。几年后,她就被认定为主要负责人力关系和相关事宜的人。
升旭员工从入职开始就被鼓励发挥自己的强项并表达真实想法。所有新员工都要去“参观工厂”,轮流考察不同车间的工作,包括组装、测试、洗涤和车床加工。员工参观工厂的时间取决于其具体职责,一般从2周到4个月不等。员工在这一过程中会了解到公司各项业务,找到最感兴趣,也最适合自己的领域。通过参观,他们还能与组织各个领域的员工建立关系,并全方位认识公司。最后,他们会藉由参观了解彼此的职责和能力。而我在后续研究中发现,这些认知能够创建信任,提高员工做自己和发挥强项的积极性。
参观完工厂后,员工可能会担起和最初应聘职位不同的职责。他们职位的选择主要看个人兴趣和素质。比如如果应聘产品开发职位的工程师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他可以决定调换岗位,专心开发新应用软件。通过精心的计划和讨论,公司会填补由此产生的职位空缺,哪怕要耗时几个月。
升旭的自管理制度让所有员工都有发掘机会的自由。他们可以和同事自由讨论自己的想法,而且不用征求上级同意,自行改变流程。我曾在升旭佛罗里达州分厂看到几个案例。某位机械师想要改进流程,他告诉了同事,得到正面的反馈,于是开始实践想法,最终取得了成果。没有主管监督他的工作,但他知道,在任何时候,他都可以寻求其他人的帮助。他也清楚,只要是真心实意想要做出改变,那么即使创新不成功,他也不会受到惩罚。另一个员工因人工准备液压阀测试的时长而苦恼,于是他设计了一个能够做出必要调节的简单机器,并说服了一位本来心存疑虑的工程师制造了这件设备,现在这个机器已经成为配装流程中的重要部件。基于对工厂铝库存管理的设想,某员工说服了机床操作工学习,并安装了准时生产(just-in-time)订单处理系统。现在每天送到厂房的铝棒数量正好满足需要,和之前每月订购的不精确数量相比,显著降低了库存成本。
升旭认为,需求出现时,公司要帮助员工拓展能力,而非聘请外部专家。在引进新一代复杂的柔性加工中心(flexible machining center)之前,公司派装置操作工去供应商的工厂学习使用新设备的方法。供应商还是第一次被要求培训经验相对较少的车间工人:其他客户聘请的都是专业编程人员和技术指导。但升旭希望保证,使用该设备的员工拥有应用和维护机器的能力。供应商反映,从来没有见到过比升旭更快、更有效引进其机器的公司。
即使是等级制度森严的组织,也可以学习升旭的做法,努力培养员工的本真性。比如,充分向员工解释公司运营状况和目标,这能够提高他们独立决策的能力,从而赋予他们权力。组织也可以让员工设计自己的岗位,或在任务中给他们更大话语权,让他们的工作能够反映出自身兴趣,也能充分利用到他们的能力。鼓励员工做自己和发挥强项没有任何坏处,只有好处:员工会变得更敬业,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会提高。(刘筱薇 | 译 刘铮筝 | 校 李源 | 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