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对全球最新科技成果的高效利用、快速的自主研发,让中国企业在许多领域“弯道超车”发达国家,其中也包括金融科技。《经济学人》杂志于今年2月25日发表了《中国金融科技的崛起》一文,其主题内容是“先进的技术、迅速积累的财富,让中国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的领导者”。早在去年12月底,星展银行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就联合发布了报告《中国 FinTech 崛起——重塑金融服务业》,指出中国已从全球“FinTech中心”争夺战中脱颖而出。今年3月23日,在海南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FinTech再次成为热门议题,与会权威人士指出在内容领域、社交领域、移动支付领域,中国的很多金融科技企业已经走在欧美企业前列。
以数据和技术为两大引擎的金融科技可分为8大领域:支付、保险、规划、网贷、区块链、交易&投资、数据&分析以及安全。随着最近一两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升级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的金融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4月5日,哈佛管理公司和《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在哈佛中心(上海)举办了金融科技创新及投资论坛,汇集业内著名专业人士讨论中国在金融科技方面崛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方向。
讨论以哈佛商学院教学法衍生的交互式讨论形式进行,即由主持人发问,现场特邀嘉宾与场内场外观众分享观点。参加此次论坛的特邀嘉宾都来自著名的互联网金融及创投公司,其中包括宜信公司创始人及CEO唐宁、陆金所CFO郑锡贵、挖财网总裁顾晨伟、点融网COO罗龙翔等,京东金融、启明创投、波士顿咨询、纳斯达克集团、钜真金融等公司也分别派出高层人员参加。主持人由哈佛中心(上海)董事总经理黄晶生担纲,论坛焦点聚集于大数据、区块链、网贷以及智能投顾。本文挑选了3大主题内容与读者分享。
“双轮模式”下的超常发展
对于《经济学人》等国际财经媒体的观点,唐宁、郑锡贵、顾晨伟等与会嘉宾都表示赞同,认为这些国际财经媒体的评价中立客观,中国的金融科技在平台效应、技术创新、监管配合的推动下,已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中心。而这其中既得益于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间的相互协作,也得益于中国巨大的应用潜力。唐宁认为,FinTech对于美国的金融机构来说是“锦上添花”,而对于中国来说则是“雪中送炭”;郑锡贵则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语点破中国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依靠的是技术与应用的“双轮”模式,而美国更多是依靠技术驱动的“单轮”模式。
据埃森哲等机构的研究,在中国企业一系列重量级交易的带动下,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企业投资额攀升至232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10%。2016年亚太地区金融科技融资规模实现翻番,首次超越北美,而中国投资占亚太地区投资总额的九成。在技术应用上,中国的消费者也从FinTech 的高效率中颇为受益。如在现金支付和汇款方面,中国运用金融技术的比例为40%,大大高于印度的20%和新加坡的4%;贷款方面,中国达到14%,而印度和新加坡分别为5%和2%。
中国在获取与利用消费者数据上的优势
个人大数据的采集是金融科技的一个重要基础,如消费者在上网浏览和购买产品后会产生各种维度的数据。此次论坛上,主持人向与会者展示了《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在2016年完成的一项调查结果。该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个人数据的敏感性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群体性原因——而这意味着中国消费者的各项数据更容易被采集。同时,中国网上购物比例在全世界领先,这让BAT、京东以及诸多金融科技公司等互联网企业不仅积累了海量历史性大数据,由于与用户每时每刻进行的互动与新的订单,又在不断积累即时性大数据。
在拥有大量有效数据与不断改进算法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此外,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所在——风险控制方面,大数据还可以高效地帮助金融企业。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这几年进行的创新做法,可以说在全球几乎没有任何参照物。如京东金融,利用历史交易和用户画像等维度的大数据算法,推出京东白条,让用户先消费后付费,并且让坏账率保持在极低的水平。又如蚂蚁金服的个人征信体系,利用阿里集团交易平台中的个人大数据,建立了芝麻信用评分体系,让人与人、人与机构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简单、更高效。
区块链与智能投顾
论坛的另一个焦点是近半年来投资剧增的区块链。区块链在商业中的应用充满了想象空间,不过目前基本上还处于概念验证阶段。大家熟知的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存在的一种数字货币,在比特币被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管控之前,中国的“矿工”一度提供了全球70%的比特币,交易量最高达到全球的90%——实行监管后,目前的交易量为全球35%左右。专注于区块链应用的钜真金融公司创始人孙立林,向与会人员科普了比特币的起源:根据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2008年撰写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一文,比特币最初是为了解决在线交易中的回退交易和欺诈抵赖问题而设计的一项激励机制。他还指出,对于目前大数据呈现海量化、分享严重不足而造成的“三权分立”——即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执行权分立,区块链接也能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法。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可以用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控制,通过保障数据与合同的真实和防篡改,不断提升平台的安全系数。
对于全球金融界近期关注的机器人投资顾问(即智能投顾),与会人士观点各异。以擅长数据分析著称的管理大师达文·波特于今年年初在《哈佛商业评论》网站上发表了《自动化大潮来袭,华尔街人也要失业了》一文,引发全球金融界的热议。实际上,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袭之前,美国金融行业的一些主要领域因为采用传统的自动化技术,工作岗位减少的趋势已持续数年;而如今的人工智能浪潮很可能将加速人员减少,特别是入门级的数据分析与统计、监管合规等工作。在投资决策上,机器人投顾具有比投资顾问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华尔街正将其越来越多地用于在低端投资领域;为高端客户提供自动化咨询服务的技术也已经存在,不过在目前阶段,完全用机器人替代人非常困难。
30多年前中国的银行系统还在用算盘,如今取得的惊人进步,令全球同行刮目相看。2016年是中国金融科技取得突破的一年,这一年亚太地区的前十大金融科技投资,均发生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合计占去年亚太地区金融科技投资总额的82%。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几项融资包括1月份陆金所完成的12亿美元、京东为其消费金融子公司融资的10亿美元,以及蚂蚁金服在4月份完成的45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还迈出了海外投资的步伐。2017年3月17日,由宜信公司主导投资,创立于2015年的保险科技企业WorldCover完成了第二次种子轮融资。该公司主要向全球农民与投资者提供P2P保险服务,其P2P保险平台专门为贫穷小农户定制可负担的保险,帮助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导致的歉收风险和财产损失。3月28日,宜信又宣布其离岸私有信贷基金(OPCF)投资了美国网贷平台OnDeck和LendingHome,投资总额为3000万美元。去年,OPCF已投资美国消费贷款平台Avant和Prosper。不过,中国金融科技的全球化进程将面临种种挑战,包括相对孤立的本土市场与竞争激烈的海外市场的生态差异,以及在与国外企业合作、为海外用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等。
王晓红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驻上海高级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