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情况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一个行业的兴起与没落,总是伴随着一些标志性数字的增加和递减;一个企业和国家的崛起与衰败,都是优秀人才不断追随或流失的结果。李克强总理曾表示,过去,我国GDP每增长1%,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这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GDP每增长1%,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年一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目前就业形势整体回温、谨慎乐观。这正好印证了2017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同比增长6.9%,国民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积极变化不断增加,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实现了良好开局。
在宏观层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地理位置、城市级别、行业种类和企业规模等角度解读就业指数,看清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而在微观层面,企业和求职者对于就业指数的持续关注也会获得企业的招聘策略以及个人的求职方向的指导。
CIER指数实时反映就业市场现状
数字时代,如何构建一套适应当下市场环境、实时反映就业市场变化的就业市场指数是一个全新的命题。过去关注劳动力市场时,往往依靠国家统计局的就业率、失业率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抛开对这些指标水平高低的评价,它的灵敏度就很难跟得上经济世界发展变化的节奏。
从201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China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与智联招聘联合,每个季度发布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用来反映就业市场的景气程度。
CIER指数的计算方法是:
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
以1为分水岭,指数大于1时,表明就业市场中劳动力需求多于市场劳动力供给,就业市场竞争趋于缓和,就业市场景气程度高,就业信心较高。指数越大则就业市场的景气程度越高。当CIER指数小于1时,说明就业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就业市场景气程度低,就业信心偏低。
该指数之所以能够实时反映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因为它采用智联招聘(zhaopin.com)全站数据分析而得,通过不同行业、城市职位供需指标的动态变化,来反映就业市场上职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的变化,从而起到监测中国就业市场景气程度以及就业信心的作用。
至今,CIER指数已经连续发布7年。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表示,这是一件持续了7年的公益事业。一群充满热情的互联网人和多位就业、统计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每季度因为它走到一起,不断地完善数据模型,优化分析方法,为监测中国就业市场,从而为解读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向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和洞见。
2017年一季度:
中国就业市场较去年同期回温
2016年以来,我国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逐渐趋稳,全年GDP超74万亿元,增速达6.7%。与此同时,CIER指数呈现逐渐趋好的态势,由2016年一季度的1.71增长为四季度的2.41,与宏观经济变动保持一致。
进入2017年一季度,受春节之后职场“跳槽热”和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期”等因素的影响,与上一季度相比,求职申请人数有明显回升,而招聘需求人数变动较小。反映在CIER指数上呈现季节性回落,下降至1.91。这一变化与上一季度的趋势预测一致,继续保持上一年度谨慎乐观的趋势,与去年同期1.71的数据相比有所上升。
根据智联招聘此次选取的大类样本来看,一季度智联招聘全站在线招聘需求(即全国职位量)同比增长了52%,远高于去年同期的4%。
同时,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剔除主要由于人口结构变迁所造成的CIER指数的长期上升趋势,以及由于企业招聘和求职者申请的季节性变化等因素,2017年一季度 CIER指数(周期成分)比上一季度有一个微幅下降,但比2016年同期略高。可见,就业形势较去年有所好转。
当前就业市场痛点
在整体就业形势乐观的情况下,CIER指数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就业市场的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劳动力市场资源错配和地区行业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行业分布不均。人才聚集在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交通/运输行业成为黑马,而传统能源/石化制造业持续遇冷。从CIER指数排名结果显示,2017年一季度就业景气最好的仍为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指数为9.21,用工需求同比增长52%。
2017年一季度,交通/运输行业依旧维持着2016年快速增长的势头,指数为5.13,同比增幅达96%。政府通过改善国内运输环境的基础建设,带动了相关行业用工需求的持续增长。其中,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的用工需求同比增幅分别为75%、158%、177%和122%,中部地区相对领先。以中部地区的河南省为例,一季度在交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9.7亿元,促进了相关行业用工需求的增加。同时,国务院在2017年一季度出台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一政策导向,也为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业形势较差的行业有,能源/矿产/采掘/冶炼,石油/石化/化工、电气/电力/水利行业等,CIER指数分别为0.32,0.36和0.56。这些多属于传统制造业,能源行业等。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受到国外“逆全球化形势”等不稳定因素的冲击,另一方面相关企业转型升级进程缓慢,使得这些行业形成就业形势较差的紧张局面。
地区分布不均。从不同地域来看,2017年一季度的CIER指数依旧保持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依次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的就业形势最好,为1.60,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差,CIER指数分别为1.35和1.33。但根据今年一季度数据来看,此现象已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中西部地区职位同比增长量达到86%和76%,远高于全国52%的平均水平。
2016年以来,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中部地区不断涌现,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例如去年,湖北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13.9%;湖南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此外,2017年一季度东北地区用工需求同比涨了67%,尤其在IT/互联网、通信/电信、制造业、汽车/摩托车等领域的增速均超过了其他地区,新经济的发展为东北地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助力。
从城市分类来看,一线城市人才扎堆,竞争激烈。一线城市的用工需求同比增长为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线城市新增招聘需求持续放缓,CIER指数仅为0.68。同时人才扎堆的现象依然存在,由此带来的一线城市的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竞争指数位居前列。
近年来,我国重视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建设,通过相关产业扶持及税收减免政策,吸引了不少的企业进驻,带动这些城市用人需求的增加。从CIER指数变动来看,与2016年同期相比,不同城市的CIER指数均有所增加,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用工需求分别增加了61%和74%;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的职位同比增长量非常亮眼,职位的同比增长量均超过100%。
这表明在新经济红利和宏观经济回暖等因素驱动下,伴随着互联网经济在全国的迅速发展,新一线及以下城市吸收人才的速度和规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三线城市快速发展,人才需求最强的是互联网、IT服务、金融以及地产领域的人才。
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500强企业纷纷入驻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以计算机软件、IT服务(系统/数据/维护)以及互联网/电子商务作为重点引入行业,推动地方“产业园区”的发展,带动了用工需求的提高。与此同时,部分新一线城市也通过产业的集群效应,在人才需求方面发展迅速。例如,四川成都的腾讯、微软高新软件孵化园区,武汉光谷的4大产业集群,以及天津武清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区等,都对城市行业的转型和升级、高端人才的聚集和引进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
与此同时,三线城市金融行业用工需求同比增幅最高,为78%,远超平均水平;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用工需求分别为35%和30%;而一线城市同比仅增加了2%,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地方政府投资建立产业新城、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密切相关。
在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领域,二三线用工需求同比增幅明显,分别增加了80%和103%。2016年二季度后,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房价上涨较快,国家为进行宏观调控,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及苏州、杭州、天津等二线城市相继出台限购政策。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由于房地产行业这些“限购政策”的影响,用工需求同比增幅相对较低,分别增加了18%和55%。
企业规模分布不均。从不同企业规模来看,微型企业的就业形势最好,CIER指数为2.09,用工需求同比增长10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微型企业品牌影响力小等原因,对求职者的吸引力不高,求职者依旧扎堆大中型企业。大型企业的CIER指数也明显高于1,表明在大型中,招聘需求人数要多于申请人数,就业形势好转。而中小型的CIER指数略低于1,表明中小型企业招聘需求与求职申请供需较为匹配,就业形势相对稳定。与2016年四季度相比,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CIER指数均有所下降,而微型企业的CIER指数变动较小。
但从同期变动来看,除了微型企业略微下降之外,其他规模企业的CIER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大型企业同比增幅为0.9,表明随着大型国企改革的深入推广,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带来了就业形势的好转;而微型企业CIER指数同比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微型企业处于“创业阶段”,多数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生存周期较短,因此就业形势较之前出现一定下降。
解决方法
从地域、从行业、从企业规模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就业形势冰火两重天,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大型企业组织规模庞大,但其中一部分人员是冗余的,面临隐性失业的风险,小型企业又招不到人。有些地区有很多的工作机会,有些地区又面临劳动力剩余。如何解决这样结构性矛盾,解决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错配问题呢?智联招聘CEO郭盛提出以下3个解决思路。
第一,增强人才的流动性。
劳动力的流动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劳动力市场非常重要的特点。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的劳动力流动性对于经济灵活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然而当前的中国社会,跨地区有户籍的限制;跨企业有离职难、入职难的限制;跨行业有职业技能方面的阻碍等等,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非常不充沛,这就增加了劳动力隐性失业的风险。因此在宏观政策层面,应该出台一些利于资源进行优配,而不是错配的政策。
第二,拥抱新业态。
电子商务、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业态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目前在大多数统计数字中对于这些职业是没有体现的。在《就业景气指数报告》中我们能够看出,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就业指数与传统行业就业指数的明显差异。与此同时,兼职类岗位用工需求同比增长了110%,兼职对整个就业的带动是非常厉害的。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从事新业态的工作不失为求职者规避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好选择。
第三,快速提高劳动技能。
劳动力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仅仅依靠市场经济下的人口自然流动未必能够满足,还需劳动技能的快速提升作为推进器。有一些行业工种已经面临明显的产能过剩,而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也可以逐步取代人类做一些重复性高的基础工作。当今的人才须具备强大的学习力,在多个领域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企业和职业发展平台可以通过提供一些专业领域的相关培训来帮助人才实现技能升级。例如阿里会为失业人员准备一些的线上课程,指导他们提高自己的销售技能、开网店的技能,完成职业转变。
这些举措除了能够解决就业问题,还能提升人口素质。众所周知,21世纪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人力资源成本提高,无法再依靠人口数量优势来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而政策层面对于劳动力流动性的指引,企业层面对于职工多样性技能的培训和个人层面拥抱新业态的职业选择才能充分激发人才势能,助力中国经济在结构化调整转型的同时平稳发展。(李全伟丨编辑)
齐菁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