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的发展是这几年数字经济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同比增加1亿人左右。国家信息中心预计,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到20%左右。
随着分享经济的火爆发展,大家开始越来越关注这一现象,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认识。比如有人认为顺风车才算分享经济,而滴滴出行上面有不少专职司机,因此不能算分享经济;Airbnb上面也有不少人或小型酒店出租房子,也不应该算分享经济。到共享单车出现,质疑的声音就更多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伪分享经济。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分享经济?分享经济为何会发展得这么迅速?分享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本文试图从分享经济的本质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分享经济的本质
分享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即用型经济(accessing economy),是指为了及时满足人们的需求(on-demand),通过直接获取资源的即用服务(access service)来完成的经济,而不再仅仅借助资源的所有权配置,这正是分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
传统经济中,人们借助资源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或生产需要时,往往先购买相应的物品和劳务,然后在需要时再进行使用,即先买后用,“交易”和“使用”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二者是分开的。而即用型经济的特点是人们用时再买,买了就用,不用不买,“交易”和“使用”之间的间隔较短,二者几乎是连在一起的。过去,即用型经济往往局限在一次性的物品中,特别是一些保鲜性物品,如水果、蔬菜和牛奶,因为这些物品买回来不及时使用的话,就坏了。当没有冰箱这些保鲜仓储技术时,人们往往每天都要去菜市场进行采买。即使有了冰箱,人们一般也会保持一个礼拜采购一次这些物品。
但一些耐用消费品,如自行车、汽车和生产设备,人们通常是先购买,然后在需要时使用。为何在传统经济中对于耐用品没有采用“即用型经济”的配置方式?主要原因就在于传统经济中存在金额较高和波动较大的市场交易费用。当市场交易费用比较高,而且波动比较大时,对使用者来说,如果没有物品所有权,每一次使用,都要去“现买”或“现租”,这些交易成本累计起来将会非常高昂。这时通过购买获取商品的所有权就可以成为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一个有效手段,并且可以回避市场交易费用的波动,具有了实物期权所产生的保险功能。我们把可以用所有权带来的对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和平抑交易费用的波动,称为所有权的便利性价值。因此,当市场交易费用越高、波动越大时,所有权的便利性价值就越高,就越值得拥有。
但所有权给消费者带来便利性价值的同时,也需要消费者付出维护成本。维护成本是指消费者为了保证物品的正常使用,对物品进行的保管、保养和修理等成本。比如,由于自行车盗窃频发,使得自行车的保管这一维护成本就很高,而轿车须定期去4S店保养,每年须购买保险,出了毛病须修理,这些使得轿车的维护成本就更高了。
在传统经济中,由于交易费用较大,使得所有权的便利性价值大于维护成本,人们就会选择购买商品,获取所有权。当然,如果使用者只是对物品有短期需求,或者使用频次较低,这时所有权的便利性价值也会较少,人们会选择租用,即获取一段时间之内的使用权。一旦有了长期使用需求,就会选择购买。或者面临预算约束,买不起物品的所有权,只能靠租用使用权;一旦收入提高了,打破预算约束,就会转向购买。因此,租赁经济是传统经济中的补充,不会构成主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移动支付、仓储物流技术和在线交易匹配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易费用已经大大降低,波动性也变得平滑,从而使得所有权带来的便利性价值大大下降,而所有权的维护成本并没有下降,因此使得建立在使用权基础上的分享经济发展起来。人们从获取所有权转向获得使用权,从购买商品转向购买服务,交易形式从购买转向租赁,从过去的先交易再持有后消费的使用模式,转向交易和消费同步进行的即用模式,形成即用型经济。
从交易形式来看,分享经济是一种租赁交易,并且是短时租赁交易。但它和传统的租赁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如上文所述,传统的租赁经济是买卖交易的补充,人们进行租赁行为的原因主要有3点: 1.预算约束,消费者难以承担该商品的费用,如车和房;2.使用时间短,只有短期需求,只用这一段时间,过后就不用了,如到一个城市旅游租住宾馆;3.使用频次低,偶尔用一下,过了好长时间再用就再租一次。
而分享经济解决的需求和情景则恰恰相反,一方面消费者很可能是买得起的,但依然会选择购买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这种决策不是受预算约束限制,往往是基于分享经济下省去维护成本的便利性,如享受云服务的分享可以省去服务器运营的人力物力消耗、共享单车的兴起使个人免于维护和修理个人自行车的烦恼;另一方面,分享情况下的需求很可能是长期需求,以及高频次需求,如作为日常通勤工具的共享单车、国民出行愈发依赖的网约车(见边栏《三种经济形态的特征对比》)。
分享经济1.0:闲置资源的递延性分享
最早关于分享经济的认识,在《经济学人》杂志上提出来的定义是指对个体闲置资源进行配置。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个体”和“闲置资源”,参与分享活动主要是个体,分享经济配置的资源主要是闲置资源。对于个人来讲就是闲钱、闲物,比如在Airbnb上出租空房间;以及闲置的时间和技能,比如人们下班后开顺风车。它依托的方式主要是现在崛起的数字技术。但是,基于闲置资源的分享经济只是分享经济的一种形态,分享经济的本质要素不是闲置资源,其本质应该是一种即用服务,这种即用型经济可以配置闲置资源也可以配置非闲置资源。按照提供即用服务的资源性质不同,我们将分享经济分为1.0和2.0两种形态。
分享经济1.0配置的是闲置存量资源,是一种递延式分享,分享主体多为个人,分享物品是个人私有物品,个人先获得所有权,再在闲置时分享使用权。分享经济2.0配置的是非闲置增量资源,是一种原生性分享,分享主体多为企业,分享物品是企业私有,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即用服务,消费者无须获得所有权。
分享经济1.0可以看成是递延性分享。所谓递延式分享,就是指消费者首先从商家那里获得这些商品的所有权之后,再借助网络平台和别人分享使用权。递延性分享经济有3大特点:1.个体经济(peer to peer economy),即参与的主体主要是个人对个人;2.平台经济(platform economy),它的交易主要依托在线平台;3.包括二手经济(secondary economy),即消费者把自己闲置的东西转让出去。
分享经济 1.0 已经有了充分发展,比如,出租闲置资产,例子有Airbnb、小猪短租;出售闲置劳动或技能,如Uber顺风车、兼职劳务平台“闪送”等;出售闲置的物品,如闲鱼、58转转等。
分享经济2.0:增量资源的原生性分享
与分享经济 1.0 主要配置的是闲置资源不同,分享经济 2.0 是通过对增量资源的配置来满足即用服务,可以看成是一种原生性分享(born sharing)。即企业生产专门用来分享的新产品,不再把这些产品所有权出售给用户,而是向消费者提供即用服务,用户根据即用情况直接进行付费。分享经济2.0也有3大特征:1.B2C的商业模式(Business to Customer),由企业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2.按需经济(on-demand economy),用户有使用需求时可以立即获得这种服务;3.服务经济(service economy),企业提供的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即用服务。
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对物品资源的原生性分享经济。企业自行组织生产专供分享的自行车,具有耐用性强的车身和传动装置、扫码即开的智能锁、实时定位的防盗系统,这些设计降低了维修次数、便利了人人共享,使得无桩流动的共享模式成为可能。这些非闲置的增量资源由企业直接提供给广大消费者,是典型的B2C模式;客户随时随地需要使用自行车都可以实时定位,找到最近的单车开锁使用,符合按需经济“on-demand”的要求;消费者不再需要购买自行车,而是在需要的时候向单车公司购买这种即用服务。从企业的角度讲,单车公司基于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 service system)进行价值创造,根据用户的实时需求,出售即用服务,其产品从生产设计上就具备适合分享的特征。
除了共享单车外,对物品资源的原生性分享还包括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业态。分享经济2.0不仅对物品资源进行原生性分享,还可以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分享,比如58到家等。
云计算可以看成是对计算资源的原生性分享。过去公司单位搭建网站须买一个服务器,并雇人运营和维护,消耗人力物力。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现在许多企业和单位根本不需要再买服务器,只要从一些云服务公司那里订购计算服务,就可以享受专业且安全的计算能力,这种生产能力的共享是在企业层面典型的原生性共享。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我们会看到人工智能也一定会采用原生性分享的模式。
在出行领域,共享汽车将会崛起。戴姆勒公司在2008年创立Car2Go,目前已成为共享汽车领域的巨头之一。Car2Go实行与共享单车相似模式,用户缴纳费用成为Car2Go的“会员”,然后手机app搜索附近Car2Go的车辆,使用完之后停在任何合法的停车位即可。每次使用按照每分钟计费,用户无须支付停车费和油费。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共享汽车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无人驾驶汽车服务,将为日常通勤带来新的可能。虽说Uber和滴滴出行的模式提高了交通效率,但司机去接乘客的路上基本处于空车状态,司机的劳动也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而无人驾驶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系统高效调配汽车和乘客需求,提高了汽车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也降低了人类的出行负担。
实际上,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支付技术的发展,分享经济2.0 将会配置越来越多的资源,是对传统经济配置资源方式的取代和颠覆,会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配置的资源的主要方式。
相对来说,分享经济1.0局限于对闲置资源的配置,只能是传统经济的补充。从不同主体在分享经济1.0和2.0所处位置,以及相关关系来看,在分享经济1.0当中, 企业把所有权卖给某一个用户,用户再把它持有的所有权以使用权的方式租给另一个消费者;在分享经济2.0当中,企业给不同用户提供即用机会,出售即用型服务。由二者的模式对比可以看出,在分享经济1.0当中,配置的是过剩资源,但当我们对商品提供的一种即用服务,配置的不再是闲置资源或过剩资源,而是新的资源(见边栏《分享经济1.0和2.0的模式对比》)。
分享经济2.0中的租赁交易
如上所述,分享经济2.0作为一种原生性分享,可以通过对多种资源的配置提供即用型服务。如果其配置的资源是劳动力,往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完成,但如果其配置的是物品,则往往通过短时租赁的方式来完成交易。换句话说,租赁是分享经济2.0的一种主要的交易方式。
但分享经济2.0中的租赁交易和传统经济中的租赁交易有着很大的区别:
首先,从交易的动机来看,传统租赁交易是因为:1.使用者面临预算约束,买不起所有权,只好租赁;2.只在一段时间对该物品有使用需求,其他时间不需要;3.或者是使用频次较低,只是偶尔使用。但在分享经济2.0中,使用者进行租赁是为了获得便利性,满足即用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高频的,并且不受预算约束的限制,即使他买得起,也会采用租赁方式。
其次,传统租赁交易是根据使用者对物品的占用情况来收费,而不是根据使用情况收费。而使用者往往根据消费预期来进行租赁,很有可能租赁之后,由于出现其他变化,租到的物品可能不会使用,但还须根据占用情况付费。比如,传统经济中,你计划租一辆自行车骑行游玩两个小时,但使用1个小时后,有事无法进行骑行计划,到回到租车点退租又来不及了,你只好先去处理事情。等处理完事情,再回来退租自行车,已经过去了5个小时,你须按5小时付费,尽管你只使用了1个小时。但分享经济2.0,是根据你对资源的使用状况收费,使用时才交易,使用完毕交易就会结束,非常灵活,不用局限于事先的计划安排。
第三,从交易过程来看,传统租赁交易需要使用者在租赁期付出一定的维护成本。而分享经济2.0中的租赁无须付出维护成本。维护成本主要是由提供即用服务的企业来承担。
第四,从交易的范围来看,传统租赁经济主要局限于特定产业,如车辆、房屋以及大型设备等,使用人群有限,属于利基市场(niche market)。但分享经济2.0,租赁交易可以不限于特定的物品,覆盖最为广泛的人群,形成了主流市场(mainstream market)。
实际上,分享经济2.0相比传统经济、租赁经济和分享经济1.0,能够实现使用人群的扩大化和使用时间的细分化,从而在产品生命周期内达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见边栏《分享经济在时间和用户上的两维扩张》)。从接触人群的扩散上讲,分享经济1.0相对于传统经济,分享经济2.0相对于租赁经济,都实现了在产品使用周期内服务人群的增长;从分享时间的扩散上讲,租赁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分享经济2.0相对于分享经济1.0,都实现了产品使用时间在人群中的扩散。
在分享经济2.0中,一个产品在其生命周期里,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和全面共享,能够接触到的人群最多,使用时间利用得最充分。长远来看,分享经济2.0能够通过“共享”和“即用”的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会逐渐成为主流。
分享经济2.0的商业模式和建议
如上所述,配置个人闲置物品的分享经济1.0实际上只是人类社会步入分享经济的初始阶段,分享经济2.0或者原生性分享才是分享经济的主流形态。在分享经济2.0下的商业模式必然会和分享经济1.0有着很大的不同。分享经济1.0的参与者主要个体,是一种P2P经济,即个体对个体,因此需要一个平台企业来撮合交易,其商业模式主要是平台模式。但在分享经济2.0下,参与者主要是企业和众多消费者,其商业模式是B2C模式。但和一般B2C模式不同的是,分享经济2.0中企业须确定新的收费模式。
由于分享经济2.0提供的是即用服务,用户只为即用服务付费,并不为物品的所有权付费,这就导致企业必须要先行垫付所有权的购置成本。其次,用户也不为维护成本直接付费,所以,企业还须付出维护成本。从收益角度,由于消费者对即用服务有着较为高频的需求,可以使得企业具备非常好的现金流。由此导致分享经济2.0中的企业具备了类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即用当前一笔较大的现金开支换取未来的长期现金流。这就使得分享经济企业不仅需要在产品服务市场确定合理的收费模式,还需要在资本市场展开运作。
在产品服务市场,共享经济企业应该采用“二部制”收费办法,即把收费分为两部分,像俱乐部一样,首先收取成员费(会员费),然后具备会员资格的消费者,每次使用的时候再支付该次费用。而目前的收费模式是押金加付费模式,押金的产生带来了政府的强力监管。采用“二部制”收费办法对产品进行定价,可以合理合法实现资金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对于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来说,比如共享汽车,实行“二部制”收费更加重要。
共享汽车模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对汽车厂家来说,单位产品成本较高,过去生产一辆车出来直接卖掉,资金周转比较快速一些,而现在不是直接卖掉而是出售即用服务,成本回收期较长,如果只是靠每次使用的收费,很难在短期之内收回成本,资金周转压力非常巨大,所以共享汽车多采用两部收费制来增加企业现金流,缓解资金压力。类似地,对于其他重资产、大型耐用消费品,如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共享洗衣机等,只要交会员费加入即用俱乐部,就可使用共享洗衣机,每一次使用时再支付使用费。而对于共享充电宝、共享充电电线等成本低的产品,则可以灵活对待,不采取“二部制”收费。
在资本市场,资本运作对于分享经济企业来说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分享经济企业具备很好的现金流,每投入单位物品资源,就会产生相应的现金流,由此使得物品可以直接进行资本化。而且,分享经济企业在初始时也须投入较高资本,因此,通过资本运作,以未来的现金流换取初始投入资本就可以实现滚动发展。
对于上述商业模式,从政府监管角度来讲,则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新的监管政策。过去在1.0时代主要是监管买卖双方的行为,但到了分享经济2.0时代,政府既要监管商家,还要监管用户。政府对商家的监管不仅须监管其服务提供的质量如何,还须对其资本运作的情况进行适当监管,避免资金挪用以及欺诈现象。政府对用户的监管主要是行为监管,因为用户不拥有对所使用产品的所有权,一些用户难免会有使用物品不当甚至毁坏之举。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开始进入分享经济2.0时代。从产业链角度来讲,过去的研究和讨论多集中在末端消费品,现在开始往中上游进行延伸;从参与者来讲,过去参与者身份以个人为主,现在逐渐转变为以企业行为为主,可以变成主流的大众市场。消费者从购买拥有、租用最后发展到即用,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极大进步。(李剑 | 编辑)
戎柯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王勇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民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