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我是个幸运儿。1979年,我和合伙人鲍勃·弗兰克斯顿(Bob Frankston)创造了第一款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当时并没想到它会开启个人电脑时代的序幕,更不用说后来这款软件,能彻底改变企业记录和监测财务状况的方式。当时,我在哈佛商学院做案例研究,需要手动计算表单数据,每当有一处改动,就要全部再算一遍。这让我感到挫败,我认定,会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于是尝试通过编程解决表单计算的低效问题。我找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鲍勃·弗兰克斯顿,交流后,他同意试写一个程序。我俩窝在鲍勃家的阁楼上辛苦工作了几个月,直觉告诉我们,将要诞生的绝不会是一款简单的软件。接下来,关于VisiCalc的故事充满戏剧化元素,我们也经历过极为艰难的低谷期。但这个小而酷的软件仍然被视作个人电脑时代的第一款杀手级应用,我也要学着适应被称作“电子表格之父”。
时隔20几年,我已创办了4家公司。但截至目前,让我兴致勃勃的仍然是同样的事:创造能为大众解决日常问题的工具。这些工具符合大众需要,也有一部分是我的兴趣,比如电子相册,另一些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自动计算小公司预算或设计软件原型。当然,创业之路道阻且长,我经历过官司、裁员、两次并购和一次倒闭。(短期内,我还没法给大学捐钱盖楼,也不能资助研究项目。)但作为一名创业者、专业工匠、科技和商业评论员,这些都让我无比快乐。
这个时代的创业者,似乎有光环加身,创业有时还是致富的有效手段。志向高远的创业者和高管常问我一路走来的经验,我最近好好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尽管答案并不完善,但肯定的是,如果你没有找到内心真正的召唤,或者不热爱所做之事,这条路上的风险将会大于收获。当然,刻意练习、才华和最莫测的因素——好时机,这些都对创业至关重要,但并不够。你要真心热爱所做之事。
此外还要谦卑。在网络时代,很多创业者已经失去了谦卑的能力。他们认为,过去的教训已不适用,说出来贻笑大方。这样的人已经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我个人坚信,重视那些永恒的问题,向前人学习,才是进步之法。
人生蓝图
我是从1967年上高中时开始正式学习计算机的,当时为了提高基本编程技术,我参加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暑期课程。之后我在麻省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参加了MAC项目,这个项目后来成为计算机科学的著名研究室。麻省理工学院的经历,强化了我在编程、系统设计和算法分析方面的能力,并帮助我深入理解这个领域的前辈们,那些优秀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追溯到伽利略时代,我们这代人努力解决的普遍问题,和先贤们试图解决的是一样的。我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很多同事都对前辈充满崇敬之情,并认为,能和同辈中的佼佼者共事是种荣幸。
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我在数字设备公司找到一份设计电脑化排版和早期文字处理的工作。4年后,我进入商学院就读,学会了理解事物间的关系,例如,成本分配如何影响其他业务。商学院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商业,即使看似平凡的事,也有迷人且充满挑战的一面。在研究了众多案例后,你会发现,事情远没有第一眼看上去那么简单。这是我成长路上的关键时刻,但说到让我成为一个创业者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孩提时代,我和家人住在费城,早在那时我就埋下了创业的种子。我父亲领导着家族的印刷生意——布里克林出版社,这是我爷爷在20世纪30年代时创建的。每天下午我都在印刷厂。晚餐时,大家会讨论生意上遇到的问题,这些经历成为我后来创业的宝贵经验(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当你有了自己的生意,既感到自由,又肩负责任,这是创业的悖论,而家人在事业上的默默付出,让我对这一悖论肃然起敬。在成长过程中,我从未想过将公司卖给某个大鳄,而是不断寻找机会,希望把某个出色的想法做成生意。一些能成功,一些则不然,但风险从不会让我裹足不前。大概我天生有创业者的直觉。但和很多其他的创业者一样,我之所以选择创业,是因为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目标。
关于我早期的创业训练,还有一个看似不寻常的重要来源:那就是我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在接受的犹太日校的宗教教育。我的很多价值观、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最初的领导力都是在那时学会的。犹太教中有一个深深打动我的概念:修缮世界(tikkun olam)。据说,当神创造世界的时候,留了一些未完成的工作。神没有创造面包,而是给了我们小麦,没有创造砖块,而是给了我们黏土。这样,我们就必须自己制造砖块。为什么呢?这样,我们就会成为共同创造世界的合作者。修缮世界的意义是,人类在尘世的时间无比重要,我们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我们要问,自己可以如何参与?——这种个体的责任感一直存在于我的心中。
通过宗教学习,我还学会如何分析复杂问题。学习《摩西五经》就像在剥洋葱。你会学到如何审视一种处境、一个词或短语——一个词会有多种解释。探索每种解释的过程令人愉悦,并让我学会不同的逻辑风格,反过来有助于提高理解力。从《圣经》中学到的戒律,在我的技术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深刻认识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懂得罗列出各种可能性、测试不同的模型、在过程中学习并发现伟大哲学家的作用。当我还是个小孩时,就非常喜欢鼓捣东西。三年级的时候,为了参加学校的科学展,我从零开始做了一台电磁铁起重机。几年后,我开始改进父母的幸福牌电压表,短波广播以及立体声音响系统。
另一方面,宗教学习让我掌握了一种可以称为“JIT”(准时生产)式的领导力。在我所在的教堂,作为一名希伯来语比较好的犹太学生,经常需要主持礼拜,也就是说,我要在很多同龄人和大人面前唱诵《摩西五经》。我又不是帕瓦罗蒂,音色很一般,但这一经历让我可以在压力面前正常表现,不怕当众讲话。同样重要的是,这让我懂得了虽然人会犯错,但并不会因此成为众矢之的。我也理解了领导者的工作之一,就是教会其他学生唱诵经文。近年来,因为我多年的创业历程,加上一点虚名,经常到各地演讲,或者向投资者推销想法,接受采访,在大型会议上谈论技术产品趋势。因为早年在教堂的这些经验,现在做起这些活动来我感到轻松许多。
那么,创业者到底是天生还是后天的?对我而言,两者皆有:我既从事了自己擅长的事情,又在合适的环境中卧薪尝胆,寻找方向。我觉得大多数创业者都是如此。
快速学习
即使有很好的训练以及强大的动力,创业成功也绝非易事。你要在掌控和失控的夹缝中求生存。打个比方:在大公司,如果你想过河,只要设计一座桥,建好,走过去就行。但在小公司,你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你并不知道每一步会走向何方,但知道大概方向。如果你犯了错,就会掉进水里。如果你计算失误,就要慢慢挪回安全的地方,重新选择路线。当你跳到一块很滑的石头上时,唯有享受那种不太稳的感觉。
当然,记住前人的智慧,能帮你少走弯路:比如,雇用合适的员工。选择那些懂变通的人,不怕苦不怕累的人。特别是创业初期,那会工作多到忙不完。有一点是肯定的,要做你热爱的事情,不要仅仅为了发财去创业。一定要有别的理由。太多人为了金钱和光鲜加入互联网公司,结果到头来什么也没得到。但那些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会发现这种方法并不适用。我们只喜欢在感兴趣的领域工作,财富只是副产品。一些老生常谈的商业道理并不过时,比如选对人很重要,专注也很重要。此外,还有一些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
首先,发掘你真正的才能,以及在创业中能创造的价值。创业者往往轻视他人的价值,高估自己的作用。在早期创意阶段,你可能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但如果想让业务进入增长期,就需要其他人加入。例如,你需要在运营方面事无巨细的人,需要战略合作伙伴、财务规划者,以及让“火车”按时发车的人。我那时事必躬亲,无论是打包产品、贴邮票还是发货都自己去做……当你像我一样时,就会更理解办公室经理、生产经理、客服人员等人的重要性。
即使到了今天,我在自己创建的网络出版工具公司Trellix,也没有担任首席执行官或总裁,而是做首席技术官。从一开始我就打算一直待在这个位置上。我不是公司职位最高的人,但可以用自己重视的方式影响公司的走向,并让它变得更好。我还是公司的发言人,这个角色也深得我心。我很感激他人的工作和贡献,也庆幸能从别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但创始人始终身份特殊,例如保罗·艾伦(Paul Allen)。在很多人心中,虽然他早就离开了微软,但这家公司仍然和他息息相关。但有时候为了公司利益,创始人必须要放弃CEO的职位。接受这点,创始人也会受益无穷。
其次,早点行动,别等太久。至少要清楚,如果你一直在等待,可能会在平衡公司和生活质量方面,丧失一些灵活性。MBA毕业生常常问我,毕业后是立刻创业好,还是先积累一些经验更好。当然这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我警告他们,有一点毋庸置疑,一旦创业,他们会做出很多个人牺牲。所有创业者都要扪心自问,能否接受这样的牺牲,以及能否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你先工作几年,当然会有更多商业经验,可能也会有更多资金。但你也会习惯于更高的消费,可能在做商业决定上更加束手束脚,因为无法孤注一掷。而如果你很早就开始创业,物欲和对家庭的责任可能相对较小,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同样,要做好准备,如果失败了,你仍然能过得开心,这样评估创业风险和收获很重要。
但是无论如何,在花钱上,创业者必须谨慎。在我的创业过程中,无论是拿着风投资金,家族投资还是自己的钱,都能保证即使情况突变,我仍然能在没薪水的情况下生活一年时间。这种方法让我在没有多少资源的情况下,延长了企业寿命,并在某次创业失败后东山再起。而这些困境都极有可能发生。例如,鲍勃和我在做VisiCalc的时候,和亲戚借了2.5万美元左右的资金,作为购买电脑的头期款。然后,我们从经销商那里拿到了版税预付款,用这笔钱应付创业需要的其他开销。有一年时间,我们都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生活得像两个学生。在四处参加展销会和打电话推销产品时,我们住在最廉价的宾馆或者借住在亲戚家,有时为了省几块钱,我们还要挤在一张床上。那时我们都无牵无挂,愿意为了生意牺牲少许个人享受,不用担心连累家人。
最后,每个创业者都要记住的最重要一课是,不要把公司和自己画等号。创业肯定会有失意、黯淡无光的日子,但你要记住,即使公司垮了,也不表示你一无是处。同样,即使公司获得成功,也并不能说明你是个天才或者超人。随时警惕这种自负的陷阱,要懂得区别顺风和逆风。第二,你要接受,每个生意都会遭遇超出你控制的挑战。身陷困境时很难记住这些,但我的经验告诉我,生意失败并非世界末日。
幸运的是,我很早就通过Software Arts这一人尽皆知的破产案,懂得了失败的意义。这家公司是我为了VisiCalc的开发而建立的,我的家人和朋友见证了公司走向衰败的每一步,因为那时公司和合作方打了一场糟糕的官司,最终两败俱伤,为了延缓破产,我们将资产卖给了莲花公司(Lotus)。《今日美国》等媒体也大肆报道了这场官司。有一个周五令我记忆犹新:当时我从西海岸坐着“红眼航班”回公司,准备告诉一半员工,他们当天就得走人。早上7点,我从洛根机场的登机道走下来时,责任压得我喘不过气,每一步都无比沉重。我一边想着,这么一大早,谁会来接机呢,一边提了提肩上的包。一转头,我看到了来接我的家人,他们正冲我微笑挥手。他们知道,对我来说这是怎样的一天,所以选择大清早来接我,为我打气。言语很难表达那个时刻对我的意义,迄今为止它都举足轻重。一次接机并不能拯救公司,但家人的到来让我轻松许多。创业时你需要这样的家人,他们告诉你,你是你,公司是公司,两者的价值不能混为一谈。我很幸运来自一个创业者家族,在他们眼中,我的连续创业并非疯狂的行径。我们家也有人不创业,但他们理解并包容了我的选择。
近几年,我试着和他人分享自己作为创业者的经验,并在很多场合讲述了我的故事。听众有商学院学生、小学生以及职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在这些演讲中,我给大家展示了不同创业时期留存下来的纪念品。包括早期的照片、员工大会的录像、苹果电脑发布会、第一个版本的VisiCalc程序(从互联网上仍然能够下载到工作版本)、公司文化衫、旧剪报、旧的感应笔电脑以及打字机。大家很喜欢这些故事,成败都喜欢听,因为人生本就起起伏伏,知道他人历尽艰难但平安度过,对我们来说是种安慰。这类故事给大家以希望。虽然我并没有富甲一方,但这些经历和影响力,是金钱买不到的。
走到今天,我何其幸运又无比幸福。实现这一切的可能是另外一个人,另一位先驱,另一位“电子表格之父”。彼时,时机已经成熟,我只是恰巧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掌握了合适的技能和经验,将这些碎片连在一起。人生路漫漫,你永远猜不到,改变世界的会是多小的一件事。今年夏天,我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回首往事,百感交集。我所付出的皆有回报,而早已超过平生所愿。(牛文静 | 译 刘筱薇 | 校 钮键军 | 编辑)
丹·布里克林创立了Trellix公司(现隶属于Web.com),曾担任该公司首席技术官。他现任Software Garden总裁,并担任马萨诸塞州柏林顿的Alpha 软件公司首席技术官。
--------------------------
消费者会为什么付费?
大家都说,在不久的将来,手机将成为最为关键和普遍存在的金融工具。我们将使用手机查询股价,购买各类产品和服务。这些先知称,手机将引领无线电子商务革命,为了消费,大众将付费使用手机。
恕我不能赞同。
如果你好好观察一下,为什么大家付费使用互联网、手机等沟通技术,很快就会发现,很少有人是为了购物或者查账。大多数人不是儿歌里的国王,会坐在账房里面数钱,也不会如此频繁地买进卖出股票,还心血来潮地认为需要在手机上操作。你什么时候听到有正常人说,“快看!有个潮人穿着便士乐福鞋!我要趁股价还没有涨,赶快买进便士乐福鞋公司的股票!”现实情况是,多数人根本就不怎么炒股,也不会成为引领无线互联网革命的人。
那么人们会为什么付费?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可以去听听出租车司机在打电话时说什么,还有公车司机、商场里的妈妈们和年轻人。我们肯定都听到过或进行过这类谈话。“我终于下班了,路上交通情况还行。”“回家的时候我会顺道去买比萨,”“我有免费通话时间,就想给你打个电话。”你可以观察下那些在巴黎的互联网咖啡店消费的人们,游客们稍作停留,点杯欧蕾咖啡,顺便上个网。很少有人会上网购物,多数是给家人和朋友发邮件。美国在线服务的使用量很大一部分是即时通信服务。
事实上大家付费是为了能够问候、调情、闲聊、安排和家人朋友的活动。进行一些看似平凡琐碎的活动:给朋友发个笑话,推荐一个链接,安排晚餐,八卦。人们还会在一些重要日子,花钱买一些小礼物给爱的人,以示纪念和关心。人们还会寄贺卡(多数是纸质的,但电子的也越来越多),他们会花大量宝贵的度假时间购买纪念品,也爱和朋友、爱人共度圣诞节这样的特殊日子。对很多人来说,给予绝对比接受更有趣。
无论这些听上去多么陈词滥调,都是真实的大家会付费的东西,也是将来会继续为之付费的事情。(尽管电报昂贵且过时,但多年来很多人还会在重要场合发电报庆祝。)与其不切实际地臆想技术的使用,我们更应该花时间想想人们到底想要什么,以及这些设备最自然的用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