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不能浪费在不开心的工作上。然而,许多专业人员明明可以自由发展事业,却总是不开心。他们无法专注工作,又感到不满足,非常痛苦。比如找我做咨询的客户莎伦,她是某全球能源公司副总裁,聪明勤奋,按部就班地快速晋升。她收入丰厚,跟自己爱的人结了婚,也把孩子照顾得很好。她拥有自己认为想要的一切,却还是不开心。家里的气氛变得紧张,工作也不再带给她满足感。她对办公室政治感到厌倦,看透了公司在某季度出问题时用于补救的没完没了的改变。被迫长时间加班让她愤恨不已,晋升和奖金也不再令人激动,但她依旧努力工作,因为努力已经成了习惯。
莎伦开始迁怒他人。她觉得高管团队的工作脱离实际,向朋友和同事抱怨管理层的错误决定、公司的战略和她认为是高管层缺乏远见的事情。仿佛团队里每个人都在偷懒。
为莎伦提供培训几个月后,我渐渐开始喜欢她。可是,连我都觉得她的抱怨太烦人了,可想而知她同事感想如何。等到我们终于讨论完别人让她状态不佳的话题,她说:“我知道自己努力一下可能会改善局面,但我太忙了。我开不开心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要实现目标。”在她更愿意自省的时候,她承认自己的压力和不满既影响了同事和家庭关系,也影响了自己的健康。她发现,自己甚至在某些细微的道德原则方面做出妥协。她没有察觉,自己工作效率下降与痛苦有关。
像莎伦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多年来,我们听过不少员工敬业度低迷的案例。大量研究表明,美国2/3的员工陷入烦躁、游离和厌倦情绪,快要影响到工作方案项目和其他同事。对此我感到疑惑。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接受了不满意的工作、巨大的压力、迫在眉睫的倦怠和长期存在的痛苦?为什么不反抗?
导致这种时代病有多种因素。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发现,2017年初,美国人压力水平高于以往,原因是世界政治局面、快速改变和不确定性。不过,有时引起不满的并非外部因素,而是我们自己。我为全球政府部门、NGO和大型企业领导者提供咨询30年,发现许多人落入了“快乐陷阱”,受困于有害的心态和工作方式,感到痛苦,最终影响事业发展。最普遍的快乐陷阱有三种:雄心壮志、应该做的事,以及工作过于勤奋。这三个因素看似有益,但走向极端时会产生负面影响。
雄心壮志陷阱
实现目标、发展事业的雄心,促使我们全力以赴。可是,如果身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一心追求胜利,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我们会变得无视自己行为造成的影响,让人际关系和合作受到损害。我们开始盲目追求实现目标,工作逐渐失去意义。
莎伦的情况正是如此。从小到大,她的父母、老师和教练都鼓励她努力。她凭借努力得到了很多东西:优秀的成绩、运动队里的关注、学术上的奖励。工作之后,她及时高效地完成任务,这份热忱令上司印象深刻。
然而,同辈对此并不欣赏,他们意识到莎伦总想争第一,就开始疏远她。她要争第一,其他人就必须屈居第二。她不重视团队目标,除非有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大家说她是个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人。
雄心壮志当然没有错。有时这一点可以促使人们磨炼社交技能,毕竟有效合作是在复杂的组织里获得长期成功的前提。但莎伦放任自己的野心,一心只关注个人目标,失去了同事的信任和帮助。
莎伦的问题,在她管理一个备受关注的项目时暴露出来。她负责自己部门和一个强势的内部客户之间的沟通。公司战略变化,项目目标变化,客户标准提高,资金却没有增加。莎伦始终认为客户的要求不合理,于是以自己惯常的方式回应——让局面变成胜负的竞争。她开始偷工减料,提出自己部门应该得到过高的报酬,为了达到目标甚至不惜撒谎。
莎伦的上司庇护了她几年,最终不得不承认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她已经成了负担。他把莎伦开除出项目,让她边缘化了。莎伦的事业陷入停滞。被迫离开快速发展通道对莎伦来说是个警醒,她意识到自己长期以来一直很孤独,工作非常不快乐。她的雄心壮志变成了陷阱,不再是资产。她的残酷不是出于性格,而是习得的行为:早期的成功巩固了一种“胜者通杀”的态度,最终导致她在职业和个人两方面都脱了轨。
“应该做的事”陷阱
去做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容易掉进这个陷阱。有一些塑造我们事业的不成文的规定确实是好的,比如完成学业后回报家庭,在工作中守时、保持礼貌。但工作场合有太多“应该做的事”,迫使我们否定自我,做出阻碍自己潜力发挥、扼杀梦想的选择。
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成功,大部分公司的人都必须遵守“应该做的事”:着装、言谈、交际乃至业余生活。我曾供职的几家公司对女性员工的化妆和发型有要求(通常要求短发),求职者的鞋子有些磨损,就会失去工作机会。还有一些公司,男性必须同女性结婚后才能获得晋升。《财富》500强公司中只有4%的高层领导是女性,非白种人不到1%。这些令人震惊的数据揭示了一部分人“应该”领导、一部分人“应该”服从的事实。
这类“潜规则”毫无依据(性别、种族和婚姻状况与领导能力无关),会对个人产生不良影响,让我们觉得必须隐藏自我,伪装成别的样子。吉野贤治和克里斯蒂·史密斯(Christie Smith)在德勤赞助的一项涵盖3000多名员工的研究中发现,61%的参与者感到自己在工作时必须有所“伪装”,主动隐藏或淡化自己身份、性格和生活的某些方面,如性别、种族、性取向和宗教等。
在一些公司,女性绝口不提自己的孩子,以此避免“妈妈惩罚”(motherhood penalty)。非裔美国人往往避免互相打交道,以免被划为一个边缘群体。甚至有45%的白人男性表示,他们都要隐藏抑郁、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等会让自己边缘化的因素。许多人隐藏起家庭问题、疲惫厌倦等一切让自己显得脆弱的因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应当时刻坚强。
应该做的事不止影响我们在工作时的表现,还往往能决定我们追求哪一类工作和事业。以我指导的另一位客户马库斯为例,他读大学的最后两年参与了几次创业,喜欢那段经历,希望继续在创业方面发展。然而临近毕业,他开始动摇,后来接受了某著名咨询公司的职位。工作6个月后,他意识到自己讨厌这份工作,但父母仍以他的好工作和高薪水为荣,朋友纷纷求他内推介绍,他觉得无法辞职。
42岁时,马库斯当上了公司合伙人。他遵守一切规则,表面上是个成功人士。但这正是问题所在:他的事业像一场游戏。他看到公司使命与实际所为脱节,知道自己应当采取的对待员工,特别是初级职员的方式没有人性,但他还是继续这样做。
马库斯不喜欢咨询业,工作中许多时候都在隐藏自己:他是同性恋,伴侣是个木匠。在工作时,他从未吐露过关于自己生活的细节,因为他所在公司的成功人士显然都是直人,而且据他所知,他们的伴侣都不是做手工活儿的。这样隐藏自己的生活令人不快乐,而且引起倦怠,使人对工作和同事不满,最终影响职业表现。
避免“应该做的事”陷阱,当然不是说要完全忽视规定。彻底没有规矩,加上文化偏差,包容性再强的组织也会出问题。我们必须认清怎样的规定会产生负面影响。压抑自我、努力从众,使我们无法在工作中发挥最初的创造力,也无法快乐地工作,而快乐是获得长期事业成就的关键。在马库斯的例子里,“应该做的事”导引他的职业选择,导致他入错了行,隐藏自我。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的规则消磨了他的精神,最终拖累事业。
过度工作陷阱
一些人应对21世纪“始终在线”工作压力的方法是,醒着的时间全部用来工作,或者想着工作。我们没有时间留给朋友、锻炼、健康食物和睡眠,没时间陪伴孩子,甚至不听他们说话。我们生病也不在家休息。我们没有时间去了解同事,无法在做决定前替别人考虑。
过度工作让我们陷入恶性循环:更多的工作带来更多压力,压力影响思维能力和情绪智力,创造力和人际能力降低,影响我们完成工作的能力。最近《哈佛商业评论》一篇文章的标题总结得很好:《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加班对员工和公司有害》(The Research Is Clear: Long Hours Backfire for People and forCompanies)。
许多职场依然提倡过度工作,让这种做法显得很有诱惑力。波士顿大学的埃琳·里德(Erin Reid)发现,其实有些人(尤其是男性)谎报了工作时长。他们自称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大概是觉得超长时间工作可以让上司高兴。此外,沉迷工作可以消除不安全感,看到其他人过度工作时不那么愧疚,还可以让我们逃避个人问题。许多过度工作的人认为,工作可以缓解压力。做完项目、写完报告、看完邮件,他们的失控感就会减少。然而工作是做不完的。
马库斯就是这种情况。他晚上回家的时间经常比自己答应的更晚,回来之后在厨房跟伴侣和孩子聊天,每过两分钟就看一眼手机。他以为家人不在意,但家人当然会难过。多年以来,伴侣尝试跟他讨论沉迷工作的问题。一开始马库斯会生气:“我必须这样!你要我怎样,辞职?”之后他感到后悔,保证会改,没过几天又故态复发。
马库斯睡眠时间开始减少,部分原因是半夜和清早的电话,还有部分是因为压力。他食欲不振,饮酒过量,工作时暴躁易怒。他开始犯错误,错过期限,忘记回复重要邮件。他无法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期待,让自己极为烦恼,于是更加努力。
像莎伦一样,马库斯终于听到了警钟。一天夜里,他和伴侣又一次陷入无休无止的关于手机、邮件和深夜电话的争吵,伴侣下了最后通牒:“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不会再这样跟你继续下去。”马库斯大受打击。正好在前一周,上司指出他的一个项目里出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她说,每个人都担心他,他一直连轴转,显然已经太累了。她说的话跟他的伴侣说的一样:“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过度工作使他显得勤奋,而且随着事业发展,改变的节奏加快,过度工作似乎显得更重要了。我们许多人都是这样。更加扁平、精简的公司和高度竞争的市场,迫使我们用更少的资源办更多的事。随着技术发展,现在我们可以多做几个人的工作。对于跨时区工作的人来说,清早和深夜的电话会议是家常便饭。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是个苛刻的老板,工作就在我们口袋里,或者在床头柜上。
无论你是像马库斯一样掉进了“应该做的事”和过度工作的陷阱,还是像莎伦一样受困于雄心壮志,你要考虑的是该如何摆脱。有一些管理技巧和思维,在工作上可以帮助你提高效率,也可以帮助你摆脱陷阱,重新找到快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