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已掌握极为丰富的数据,然而数字世界与应用这些数据的物理世界之间,横亘着一道天然断层。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是3D状态,但指引我们做出决策的数据却囿于2D的页面和显示屏上。今天,全球已拥有数十亿台智能互联产品,它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信息和数据,然而,这道断层却大大限制了我们运用这些数据的能力。
增强现实(AR)——一系列以数据和成像为基础的新兴技术——有望弥合这一断层,释放人类未被开发的特殊潜能。尽管AR技术刚刚起步,但已有迹象表明其将成为主流。据估算,2020年,全球在AR技术上的消费将达到600亿美元。AR将深刻影响每个行业的企业,以及从大学到社会企业的各类组织。在未来几年,AR将改变我们学习、决策和与物理世界进行互动的方式。客户服务、员工培训、产品设计制造、供应管理,甚至企业的竞争方式都将因AR发生巨变。
本文中,我们将阐述AR到底为何物,AR技术和应用如何演进,以及它为何如此重要。随着智能互联产品进一步渗透,AR的重要性也将呈指数级增长,因为它让智能互联产品创造价值,改变竞争格局的力量倍增。AR将成为人类与机器之间新的交互通道,成为数字与物理世界之间的桥梁。尽管在部署AR技术上还存在不少挑战,但勇于创新的组织,包括亚马逊、Facebook、通用电气、梅奥诊所和美国海军都已经开始应用AR技术,并在质量和生产力方面取到了巨大的改善。我们在此提供一份公司部署应用AR技术的路线图,并且阐述企业将AR融入战略和运营时将遇到的关键战略选择。
AR是什么
实际上,AR技术的应用在几十年前就已诞生,但都是在极为有限的领域中,且相互独立,直到近年,完全释放其潜力的技术才问世。本质上,AR将数据和分析转化为成像或动画,并将其叠加到现实世界中。如今,大部分AR应用都在手机设备上,但未来它将逐渐解放我们的双手,例如通过头戴显示器或智能眼镜。大部分人对简单的AR娱乐应用并不陌生,例如《口袋妖怪Go》或Snapchat上搭载的滤镜。但无论在2B还是2C领域,AR应用的影响力都已远超于此。例如在不少车型中,AR抬头显示器能将导航、碰撞预警等信息投射到驾驶者的视野之中。投射装配信息或保养指令的可穿戴AR设备已经在上千家企业中试运营。AR淘汰传统操作手册和培训方式的节奏正不断加快。
在更深层次上,AR创建了一种新的信息呈现范式,我们相信这将深刻影响互联网数据构建、管理和呈现的方式。尽管网络改变了信息收集、传输和获取的方式,但目前数据储存和呈现的方式——在2D屏幕上——仍有不少局限。它要求人们先在脑海中翻译2D信息,然后方能应用到3D世界中。这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试试按手册修理办公室的复印机就会明白。将数据信息投射到真实的物体和环境中,人们就能通过AR同时处理数字和物理信息,无须再对两种信息进行相互转换。这大大提升了我们吸收信息、决策和执行的速度和效率。
汽车搭载的AR设备就是完美例证。以前在使用GPS导航时,驾驶者必须查看屏幕上的地图,然后才能思考如何在现实世界中“按图索骥”。要在车流如织的环岛上寻找正确的出口,驾驶者的注意力必须在屏幕和路面之前来回切换,并在脑海中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合适的转弯时机。AR抬头显示器直接将导航画面叠加到驾驶者看到的实际路面上。这大大减少了头脑处理信息的负担,避免注意力分散,让我们专注于路面情况,将驾驶错误降到最低。(详见边栏《提升人类决策能力》)
如果说AR技术在消费市场崭露头角,那么它工业领域的应用更是大展身手。美国纽坡特纽斯造船厂在建造美军航母时就应用了AR技术,在制造流程接近尾声时,工人利用AR设备拆除辅助钢结构。过去,工程师不得不频繁地对比实际船体和繁复的2D蓝图,以便对多余的部分进行排查。今天,利用AR设备,他们可以看到投射到船体上的最终设计成像。这使拆除排查时间减少了96%,从36小时压缩至90分钟。AR技术通常可使项目的整体建造时间减少25%以上。
AR的关键能力
我们曾撰文(《物联网时代的企业竞争战略》,详见《哈佛商业评论》2014年11月刊)阐述,智能互联产品在家庭、办公室和工厂中不断普及,用户可以实时监测产品的状态和运行,对产品进行远程控制,并利用实时数据优化产品的性能表现。在一些场景下,人工智能和互联功能可以让产品全自动运行。
AR成倍放大了这些能力所能创造的价值。无论是用户对监测数据的获取和视觉化, 还是接收产品运行的指示和引导,甚至是对产品的控制与互动等方面,AR都大有贡献。
视觉化。AR应用能提供类似于X光的透视功能,能让用户看到平时无法看到的内部结构。例如医疗器械公司AccuVein推出了一种AR技术,能将患者血管中的心脏跳动信号转化为血管脉络成像,并投射到患者的肌肤上,让医护人员轻松地定位血管位置。这大大提升了抽血和其他相关血管治疗的成功率。这种技术使抽血一次成功率了提升了2倍多,让其他辅助措施的使用减少了45%。
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是一家全球传动与控制设备供应商,公司的智能互联液压动力系统CytroPac采用了一套AR视觉系统,用来展示产品的构造和功能。用户不但可以看到液压泵内部的3D成像和不同设置的多种冷却系统,还可以清楚地掌握各个子系统相互配合的状况。
指示和引导。AR已经颠覆了传统指示、培训和教练系统。过去,这些关键职能肩负着提升生产效率的重任,但却有成本高,劳动密集和成果参差不齐等天然缺陷。传统的纸面装配指南常常难以理解且耗时费力;标准指导视频则缺乏互动性,且难以满足个体的学习需求;实地培训价格昂贵,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同处一地,且高度重复。如果恰好缺少某个特定设备,受训者还需要额外培训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经验。
通过实时、实地且分步骤的视觉指导,AR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尤其是在产品组装、机械操作和仓库物流等领域。手册中复杂的2D图纸转化为互动的3D全息成像,一步步带领用户完成所有必需流程。人类想象力和理解力得到了解放。
波音公司在复杂的飞机制造流程中引入AR培训,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在该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中,AR用来引导学员组装机翼部分的30个零部件,总共50道工序。在AR帮助下,学员花费的时间比使用普通2D图纸文件缩短了35%。经验较浅或零经验学员初次完成装配任务的正确率提升了90%。
AR设备还能将现场人员的视野传输给远程专家,从而提供实时现场指导。这让千里之外的专家瞬间转移到用户现场,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的束缚。这项能力不仅能提升人们的效率表现,还能大大节约成本。建筑系统销售和服务公司Lee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公司利用AR技术帮助现场技师进行装配和维修工作。通过AR设备,远程专家就能获得现场技师的视野,从而指导他们完成工作,甚至能在技师的目镜上直接进行标注。通过中心发送实时指令,公司大大提升了技师的工作效率。由于减少了重复出差,每位技师每月为公司节省了超过500美元的人工和差旅费用。公司算了一笔账,在AR投入1美元能带来20美元的回报。
互动。过去人们只能用物理控制例如按键、旋钮等进行互动,后来又出现了触摸屏幕。随着智能互联设备的崛起,手机上的应用逐渐替代了物理控制器,让人们获得远程控制能力。
AR让用户交互上升到全新境界。AR头戴装置可以直接将虚拟控制面板投射到产品上,用户可以只用手势和声音指令进行控制。不久的将来,佩戴智能眼镜的用户,可以通过眼神和手势直接启动产品的虚拟用户界面并进行操作。例如,一位佩戴智能眼镜的工人可以观察多台设备的表现并进行调整,而不必触摸任何一台设备。
目前,AR技术的互动功能还在起步阶段,但具备颠覆性潜力。现实编辑器(Reality Editor)——一款MIT媒体实验室Fluid Interfaces 团队开发的应用——展现了AR在这方面的快速发展。现实编辑器可以在任何智能互联设备上搭载AR互动功能。通过该应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或智能眼镜控制智能互联设备,在这些设备上叠加虚拟数字互动界面,并将各种功能进行编程,赋予手势或声音命令,或者与其他智能产品连接。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现实编辑器“注视”智能电灯,获得控制其亮度和颜色的界面,并设置声音命令,例如“明亮”或“心情”等。不同的设置可以链接到不同的虚拟按键,并安放到任何方便的位置。
这些功能背后的技术还在不断完善,嘈杂环境下声音命令的识别准确性正在提升,姿势和视角捕捉技术也在飞速发展。GE已经开始在风力涡轮机的接线工作中实验AR技术,并使生产效率提升了34%。
融合AR与VR
VR技术和AR技术密切相关,是互补但独立的两种技术。AR将数字信息投射到物理世界,VR将现实替换为计算机模拟出来的环境。尽管VR大多应用于娱乐领域,它也能模拟物理环境用来培训等用途,尤其是在远程或危险的环境下。或者当现实中的设备实现时,VR就能通过全息技术创造出虚拟环境,让人沉浸其中。因此,结合VR,AR就能实现可视化、指引和互动之外的第四项能力:模拟。
在商业领域,AR的应用范围要远远超过VR。但在一些环境下,将AR与VR结合,用户就获得了跨越距离(通过模拟远程位置)、穿越时间(再现历史或模拟未来环境)以及摆脱比例尺的能力(对环境进行放大和缩小,从而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两者结合能将团队放到同一个虚拟空间下,从而提升团队合作,沟通理解和决策的水平。
福特公司就利用VR技术建立了一个虚拟实验工厂,不同地区的工程师可以凭借全息车辆原型进行实时合作。参与者不但可以对3D全息影像进行360度的观察,还可以走进1:1大小的全息车体中,从而完善车辆的设计细节,包括方向盘的位置,油门脚踏板的角度以及仪表盘的设计等。公司不必再制造昂贵的实体原型,也让不同地区的参与者免去了舟车劳顿。
美国国土安全部则更进一步,将AR的指示功能与VR的模拟功能结合,用来培训探员对紧急情况例如爆炸的处理。此举不但削减了成本,更规避了真实危险环境下训练的风险。跨国能源巨头英国石油(BP)则将AR培训流程叠加到VR模拟系统中,用来模拟不同的开采条件,例如温度、压力、地形和洋流。此外,该系统还能指导团队进行联合演习,应对自然灾害下的紧急情况,这既节省了成本,又降低了风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