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11月13日揭晓的全球Thinkers 50榜单上,商业思想家、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前院长罗杰·马丁(Roger Martin)名列榜首,其个人成就主要包括提出“整合思维”与“设计思维”,创造让世界更高效运行的理论。
所谓整合思维(Integrative Thinking),就是头脑中同时容纳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解决方案;而设计思维起源于设计领域,并汲取了整合思维的理论基础,强调思维方式中直觉与逻辑的平衡,既可应用于产品设计、客户体验的提升,也可应用于组织运营的改进。
马丁教授11年前即提出了整合思维的思想体系,并撰写了《整合思维》一书和相关文章,而在VUCA时代,面对人类社会的变量更为多元和复杂,这种思维方式得到更多重视与应用。近两年走进大众视野的VUCA(中文发音一般为“乌卡”)一词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美国军方,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概括了后互联网时代商业世界的特征。
在VUCA时代,信息的超级饱和在各个领域不断打破暂时达成平衡的局面,无论是商业组织还是我们个人,很容易发现自己处于一团乱麻之中,而整合思维以复合的、动态的灵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选择之路。这种思维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流的智商,取决于头脑中同时存有两个互相矛盾的想法并能够继续思考的能力。比如,在看到事情已经没有希望的时候,仍然决心扭转局势。”
整合思维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彼此对立的观点,不以牺牲一方为选择另一方的代价,而是以创新形式消除两种观点中的对抗之处,新的观点同时包含对立观点的某些因素,且优于两种对立观点。也就是说,对于领导者而言,在面对两种情形时不是二选一,而是创造出一种更好的答案,比如同时兼顾创新与维持现有业务,比如在员工和组织双方利益之间、在如何“做人”与如何“做事”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对我们个人来说,整合思维也有助于自我精进、消除很多困扰,比如在“诗与远方”这个问题,既不必选择立刻辞职,也不必郁郁寡欢地继续工作,而是可以心怀理想、为远行先创造条件。
对于一些粗略了解整合思维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它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比较相似。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中庸之道,“中庸”不是“平庸”,也不是妥协,也不是东方哲学的专属理念。
孔子说过“过犹不及”,而亚里士多德也说过:“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良好的德行”。中庸/中道融合了两个“极端”的优点,是更高层的理性和承担。
马丁教授花费数年时间,在领导力大师詹姆斯·马奇等管理思想家的基础上,访谈了包括杰克·韦尔奇、雷富礼等数十位著名跨国公司CEO,以及管理大师德鲁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电影导演等人后,发展出整合思维的全套思想体系。
整合思维要远离简单化和“专业化”
整合思维最重要的一点是:绝不退而求其次。这一点提纲挈领地将整合思维与传统思维中的“难得糊涂”和被误解的“中庸之道”区别开来。整合思维需要大量采用权衡与折中,但这不等于“将就”——“如果在做选择时抱着将就的态度,你就总是不能成功”,宝洁前任CEO雷富礼对马丁教授如此说道。而为了做出最佳选择,你必须勇于接受复杂性;复杂性是整合思维的起点,因此在如今的VUCA时代其渗透将越来越深。
传统思维强调为提高效率而简单化,而整合思维者远离简单化和“专业化”。这里的简单化,可以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切都应尽量简单,但不是为了简单而简单”来解释。简单化思维是通过将事实变得浅显和表面化,来达到易于理解的目的,但是它容易引发我们的惰性,让我们偏好单方向的直接因果关系。而这里的专业化是简单化的另一种形式,马丁教授的解释是:“‘专业化’是通过从整体中抽取部分、进行专门分析,以达到具有深度和透彻度的目的”,专业化能帮助我们应对复杂性,比如医院里的不同专科与亚专科,能高效地解决绝大部分病人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医生忽略病人身体的有机整体性。商业组织里也进行了类似的功能划分,而如何让各部门共同协作一直是领导者的关键事项。
不可否认,简单化和专业化有助于处理复杂局面,它们提供快速的通道,让我们从混乱中逃脱出来;但是,面对不确定性的升级,逃脱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身经百战的整合思维者能够在混乱与复杂间划清界限,塔塔信息公司的创立者、印度软件之父柯里(F. C. Kohli)的体会是:“任何局面都不仅有一种途径去化解,如果采取系统思维,即使问题再复杂,只要分清主次枝干,并理解与明确其间的相互关系,你就能找到出口,摆脱迷局。”
在摆脱迷局过程中,面对暂时失去条理的局面,穿行于复杂的事态中,你需要全面深厚的知识结构,包括纯粹的知识、与能够加强认知能力和敏锐度的个人经验,此时有效的做法是借助外力,组建“多才多艺团队”,以弥补个人知识之所限、拓展思维之宽度。
整合思维的四大原则
在借助于复杂性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时,整合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决策流程都采用相似的四大步骤:1.找出凸显因素(即什么是最重要的);2. 建立因果关系模型;3. 将因果关系组合为架构(以执行和推测具体结果);4.最后确定解决方案。但是两者在每个步骤中的做法大相径庭。整合思维创造出各种新观点、可能性与解决方案,而传统思维却将潜在的可能性隐藏起来,将创造性方案逼进死胡同。在这四个步骤中,整合思维分别要遵循四项原则:
1.扩大决策中关键因素的范围。比如在产品改进中,公司不仅要关注客户主动提出的需求,还要寻找他们没有说出来、但内心很希望被满足的需求。
2.善于考虑多方面的、间接的因果关系。单一的因果关系很容易追溯,但无法为最佳解决方案提供具有深度与广度的分析路径。
3.在决策时,不是将问题拆分为若干独立的个体逐一解决,而是在保持问题整体性的同时着手处理各个部分。
4.费尽周折地找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每一个构想与流程都比前一个更有效更精确(亦即最近几年流行的“迭代”概念)。
设计一趟旅行,而不是一节车厢
整合思维要求头脑中同时容纳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并汇集两方优势,这一原则无论是应用于组织还是个人,都要求一种全局性思维。马丁教授采访IDEO公司CEO蒂姆·布朗时,布朗讲述了美国Amtrak全国铁路公司请IDEO设计某城际高速列车车厢的故事。
Amtrak当时提出的要求是在车厢的审美和功能性方面进行升级;具有整合思维的布朗没有只是做好分内之事,他拒绝了简单化和专业化的惯性驱使,而是想到很多美国人选择火车而非飞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车厢的美观,而是搭乘火车的整个过程安排,包括订票方式、站台上的等候等。IDEO设计团队最后确定了十个可以改进的环节,包括乘坐计划、进站、购票、等候、上车、乘坐、到达等。这种全局化的解决方案,在近些年设计思维的深入应用中已变得很常见,但在当时属于凤毛麟角。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设计“客户旅程”,为品牌和客户创造出新价值。长期以来,企业都是通过推测客户从考虑购买、到最终下单、到使用产品的过程,预测客户下一步的反应,寻找每个阶段的应对之策;而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从被动应对中跳脱出来,去主动塑造“客户旅程”——引导而非迎合。其中需要借助整合思维和设计思维中的“倒推”模式、多向性反馈回路。
近几个月来,“知识逐浪圈”中关注度最高的是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其《原则》一书的关键思想就是:世间万物都有原则,企业管理有管理的原则、投资有投资的原则;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原则,形成算法才能胜出。整合思维也是一种基于原则的思维方式,在应用于组织时,其核心是掌控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联合;这种掌控,不仅是对现有业务的掌控,还有对创新中关键环节的掌控,以及基于对业务或技能的掌控而加速创新。
创新并非天马行空,基于掌控能力促成创新的一个著名例子是毕加索。我们都熟知他充满想象力与怪异构图的立体派绘画,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掀起立体派绘画艺术革命之前,他是一位传统绘画大师;正是基于对传统绘画的精炼掌握,毕加索才在现代艺术中取得了如此大的突破和创新。
在人类过去几百年的发展中,思维基本模式的变化并不大,整合思维可能称不上一种革命性的思维,但是其应用已经很多,并将越来越广。正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陈春花教授在《不确定性时代的管理嬗变》中所言: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从业务聚焦到双业务模式;领导者要站在未来向回看,要从外向内看;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中,你如果明确地说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我会为你担忧,因为事实上你可能并不是真的知道。在她近期发表的观点中,有不少与整合思维是高度契合的。
在VUCA时代,许多传统观点都在发生改变。比如很多管理学家以前都认为领导者和员工要善用“优势手”,而现在是要“左右手”并用——对于领导者来说,既要善用显微镜,也要善用望远镜。在不确定性升级的环境下,做战略规划成为一件更困难的事,以整合思维的观点来看,战略一定要做,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调整,战略须顺势而成:企业要时时监控内、外部环境,针对新情况迅速反应。拿破仑曾经说过,没有哪一场战争是靠计划打赢的,但他还是为每场战争都做好计划——有了计划,才能更从容地调整战略与战术。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如何能够在头脑中保持两个对立的观点,而不至于陷入混乱?这首先需要升级我们的认知模式和心智模式;其次,越是在不确定的时代,就越要掌控可以确定的因素,比如学习——而这可能就是如今读书与学习越来越盛行的主要原因。并且,保持对立的观点与行为也没有那么难,现实中有无数成功的例子,最著名的例子如美国的开创者——17世纪移民到马萨诸塞海湾的清教徒,他们既是幻想家——希望开创一个宗教理想国,又是务实派——生活严谨努力、崇尚科学;他们既勤俭节约,又视增加财富为天职。他们还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追求不断进步,亦即人生的进化。
达利欧在《原则》里写道:“要把你的进化最大化;对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进化,而不是回报本身。”他的梦想公式包含了整合思维的应用,也体现了幻想+务实的“双通道”:梦想+超级现实主义+决心=成功。总之,我们要在自我进化之路上探索更深邃而又适合自己的原则。
王晓红 | 文 李全伟 | 编辑
王晓红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驻上海高级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