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就社会热点问题公开发声,甚至点名批评美国总统,会有什么后果?公司是否会持续受到负面影响?是否会遭到抵制?还是会受到新老顾客的青睐?
对于表明立场给公司带来的财务损失或增益,股价是一个评估指标。为研究领导者行为与公司股价表现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析了十多家CEO就公共事件公开表态的公司。这些事件包括州一级法案损害性少数群体权利(如印第安纳州《恢复宗教自由法》、被称为“洗手间法案”的北卡罗来纳州《公共设施隐私与安全法》(Public Facilities Privacy & Security Act)等)、弗吉尼亚州白人至上主义者与抗议者冲突后特朗普总统态度含糊、美国司法部废除移民保护政策DACA(童年抵美的无证移民,即“追梦人”,可被暂缓遣返)等。我们收集了CEO发声之前和之后两个月公司股票的每日收盘价,据此绘制股价波动曲线图,并比较了每只股票与所属指数的表现。下面的图表显示了我们的分析结果。
CEO公开表态后,大多数公司的股价并未持续上涨或下跌;即便出现这种情况,也基本会在两个月内回到初始位置。不过也存在明显例外。例如,棒约翰CEO约翰·施纳特(John Schnatter)公开批评NFL,认为其对球员抗议行为处理失当,导致该公司在比赛转播期间披萨销量下滑。施纳特发表这番言论后,棒约翰股价大幅下跌。他于数周后辞职,但公司股价在两个月中仍维持下跌趋势。与此相对,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谴责印第安纳州和阿肯色州的宗教自由法案后,公司股价大涨,并在我们观察的时段内保持高位。
我们观察的股票,走势基本跟随大市,表明CEO发声后的股价波动可能只与经济因素相关。不过仍有例外。例如,Comcast表态支持移民保护政策后,尽管纳斯达克指数上涨,公司股价仍然大跌。(不过,微软公司的类似表态并未导致股价大跌或与大市背离。)
相关性当然不等于因果性,市场也是复杂的,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很多。但我们的数据显示,因为担心股价表现而规避CEO行动主义,可能并无根据。
斯科特·贝瑞纳托是《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高级编辑。格雷琴·加维特是《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编辑。詹姆斯·维顿是《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设计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