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大师约翰H.曾格(John H. Zenger)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因果律:领导者→员工→顾客→公司利润,这个因果律提醒我们:糟糕的领导者会让员工士气低落和技能低下,从而无法为顾客提供好的服务或富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而导致公司利润滑落,甚至陷入亏损的边缘。从另一方面讲,企业要提升公司利润和竞争力,最为源头和最为长效的方略就是持续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水准。
提升领导力水准,最难以跨越的是“从优秀到卓越”。一个原因是领导者本身容易自满,满足于优秀水平而裹足不前;另一原因,无论是培训、轮岗还是经历关键任务挑战,提升领导力的各种手段,其边际效应递减;最后,从优秀领导者到卓越领导者,需要突破的素质瓶颈并不太多,若要突破就需要完成大量高难度和高成本的修炼,这些修炼可能以经营失败为代价。
“从优秀到卓越”之间仅仅是一小步,完成跨越升级的难度却非常大。令人欣慰的是,约翰H.曾格的研究表明,一旦完成跨越升级,卓越领导者为公司创造的盈利能力是优秀领导者的近3倍。作为一名战略咨询顾问,我近距离深入观察过很多领导者,从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到诸多不知名公司的事业部总经理等等,经常和他们一起探询——曾经阻碍他们“从优秀到卓越”的障碍物是什么?在他们心目中,卓越领导者的榜样是谁?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卓越领导者?
我的研究结果是,要成为一名卓越领导者,需要遵循如下方程式开展持续修炼:卓越领导力=(交易领导力+魅力领导力)×战略领导力。
从交易领导力升级为魅力领导力
把领导和管理区分开来,是从交易领导力(transactional leadership)的概念提出开始的。交易领导力不仅仅关注任务,更关注达成任务的员工,以及员工在达成任务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要有艺术的、运用多种措施驱动员工达成任务。整个领导过程就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相互满足的交易过程。很多“领导力”课程都是教大家如何分配任务、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对员工进行绩效反馈等等,这都属于交易型领导力的范畴。很多培训公司所宣称的领导力课程,也大都集中于此,仅仅把一些通用的管理技能课程称为领导力课程。
交易领导力的前提是你手中有权力,然后如何有艺术、有策略地让员工更好地服从你。交易领导力十分强调短期绩效是否达成,不能够赋予员工工作上的意义,从而无法持续调动员工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交易领导力还没有真正接触到领导力的本质,因为领导力的本质并不是建立在权力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影响力之上。在这种场景下,员工不仅仅是服从你,更是追随你。
仅仅有“交易领导力”还不行,卓越领导者还需要拥有“魅力领导力(charismatic leadership)”。正如李嘉诚所言:“做老板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的地位。做领袖就比较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领袖领导众人,让大家主动工作;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很多领导者,无论是部门经理还是大企业家,都希望自己在下属心中是有魅力的。魅力(charisma)一词源于希腊语,所迸发的不是“被动的服从”而是“主动的追随”。管理大师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指出,好的领导者既要疏通马桶,更要书写诗歌:领导者需要是一个有魅力的诗人,需要在烦琐的行动中寻找意义,为生命涂抹色彩。
怎样才能让领导者具有魅力呢?是诚实正直、平易近人、非凡意志、一流口才,还是仪表堂堂呢?这些都不是魅力的源泉。
研究表明,魅力领导力主要需要具备三项关键的能力:有远大愿景和理想;能让下级认同愿景,并为该理想而奋斗前行;本人对愿景和理想一以贯之,并执着追求。可见,对魅力领导者的首要要求是:要站得高、看得远,成为企业愿景的描绘者,成为企业方向的指引者,如此才能让下属有方向感。
只有让整个组织具有方向感的领导才是真正的魅力型领导,下属才愿意从简单的服从到死心塌地的追随。这就是所谓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他们追随的可能不是领导者个人,而是他所指明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有魅力的不是你,而是你所提出的未来方向。
卓越领导力=(交易领导力+魅力领导力)×战略领导力
仅仅有魅力领导力,还是无法跨越升级为“卓越领导者”。因为魅力往往是短暂的,可能是一两年,也可能是五到十年。很多战略方向和未来愿景听起来令人热血沸腾,结果却不理想。乐视公司的创始人贾跃亭就是陷入这样的领导力悲剧,领导者的魅力指数急速下降。
交易领导力的行为技巧和魅力领导力的人格特质都是“领导力投入”,这些都是在领导力过程中你和追随者之间的互动。过往,大家对领导力关注的重心是“领导力投入”而忽视了“领导力产出”。不能产出经营结果的领导力就是无效领导力,没有功劳的苦劳,对组织的危害比较大,给组织带来的成本非常大,比如看不见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因此,高管层在修炼交易领导力、魅力领导力之外,更需要修炼战略领导力,战略领导力关注的是“领导力产出”。这三种类型领导力之间的关系是:卓越领导者=(交易领导力+魅力领导力)×战略领导力。在诸多领导者中,战略领导者的领导力尤为重要。战略领导力的根本特征是对全局整体负责、对方向路径负责、对事业的成败负责、对持续的未来负责。
你可以很有魅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你不仅拥有智慧,也掌握了很多管理技巧,在交易领导力和魅力领导力上做得非常好,达到了9分。但是,如果大家按照你所描述的战略方向打拼前行了3年,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公司业绩平平甚至滑向破产的边缘,过程完美结果惨淡,战略领导力仅仅是负5分。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乘关系,不是相加关系,那你的整体领导力水平也只能是负分。
总之,如果你仅有一个好战略,却没有充分展示魅力领导力的行为,就无法打动员工的内心,让员工奋力执行战略;如果你没有战略领导力作为引导,魅力领导力的相关能力就不会用到恰当的地方,无法盛开出绚烂的胜利果实。
很多领导者,口才一流和蔼可亲,演讲时滔滔不绝,非常富有魅力,但是如果没有创造出战略硕果,有让组织持续拥有精彩的未来,所谓的魅力将很快变成凋谢的玫瑰。很多管理者热衷于修炼交易领导力和魅力领导力,而陷入小聪明、拉团伙、虚伪和好大喜功的境地,让组织远离了绩效文化和坦诚文化。
只要能够创造出丰硕的战略果实,你偶尔的领导力缺陷也可能变成酷酷的领导力个性。此时此刻,你可以想一想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名言: 不是暴君的CEO不是好创业者。
战略是起点,领导力是过程
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我发现了全世界最早的“领导力素质模型”: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在五大素质中,“智(智谋韬略)”为何排第一?这深刻说明了战略领导力的重要意义,“战略”是起点,“领导力”是过程。错误的战略起点,无法弥补完美的领导力过程。
战略领导力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六韬》中姜太公告诉周文王,要警惕“七种坏人”,其中第一种“坏人”就是“无智略权谋的人,强勇轻战,轻视战略战术的运用,侥幸取胜而立功,君王千万不要用这种人做将领”。
很多CEO和创业者经常向我抱怨人手不够、人才水平不高,手下的执行力太差。这些问题肯定存在,但是我经常提醒他们的是“公司的战略是不是出了问题”——公司有战略吗?战略清晰并充分取得共识了吗?公司的战略是一个好战略还是一个坏战略?
《孙子兵法》讲得很好,“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正如万科公司董事长郁亮所言,执行力的理念是上级推卸责任给下级很便捷的手段。
你是战略家吗?这是我在战略咨询中总问企业家或事业部总经理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每一位CEO、创业者和事业部总经理必须回答的问题:有哪些行为证明你是一位深度的战略思考者,你的战略思维有哪些,你又遵循哪些战略逻辑?
让人遗憾的是,一些人即使担任了领导职务,仍然是业务员思维;有些高级经理升为事业部总经理,仍保持“蝉”一样的远见极限。蝉从脱壳出土到上树鸣唱,只能看到3个月的时光,3个月,刚好是一个季度,这也是很多“蝉型经理人”的远见极限。也许有些经理人在一家企业已经工作17年了,但是他的视线长度还只有3个月。这种短视往往是企业经营的最大挑战和最强羁绊。
修炼战略领导力的四大转身
管理大师拉姆·查兰在其《领导梯队》一书中指出,任何人在领导梯队中,每高升一步,就越需要富有远见、谋篇布局的战略能力。在修炼战略领导力过程中,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去完成以下四大转身。
转身一:从局部专才到全局通才。要想具备领导某项业务的能力或者开启一项创业之旅,需要从专才变成通才,要对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足够的了解。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通常只能从一个个的局部开始,但决不能停留在这里,你需要“退出画面看画”,跳出“专业深井”,着眼和着力于更高层次、更富有综合性的全局。
这需要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那些细枝末节的运营事项,把思想和时间都解放出来。战略的意义是必须把各个局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整体观念,并且弄清一个个局部在全局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彼此间的联系,并有效地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意见、资源调动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一定的全局服务。你需要谨记,战略的精髓,不在于分解,而在于综合。
转身二:从总结者到预见者。战略领导者需要有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的远见能力,见人之所未见。作为部门管理者,你不得不紧紧盯着“绩效差距”,深入到业务细节中去,去不断努力改善季度业绩指标。但是你一旦提升为公司领导者,就需要既要关注“绩效差距”,更要关注“机会差距”,你需要突破3个月的“远见极限”转而变成思考至少3年的未来。
公司领导者应该努力做到深谋远虑,想得深,看得远,面向未来预见并开展战略准备,而不只是针对过去总结经验。很多高层管理者总是以现有的条件为基础,试图成为历史的整理者,却不可能成为未来的发明者。
转身三:从分析者到决断者。原来你也许仅仅是一个分析者的角色,提供各种数据或报告呈交给一把手,由一把手来决断。但是,一旦晋升为公司级领导,你就需要自己做取舍、做决策,对自己的决定给出富有逻辑的解释。
事实上,在任何组织中,每天都会涌现出许多好想法,但是这些想法中几乎90%是和组织战略不一致,战略领导力要求你具有取舍的勇气和智慧:将那些与战略不一致的想法过滤掉,你需要富有“人际勇气”,同时你还不能打击大家群策群力的积极性。取舍与聪明无关,仅仅与智慧相关。
“坏战略”的一个标志就是CEO想要的太多,没有智慧和勇气去做取舍。战略的精髓是选择不做什么,只有知道要放弃什么,才能说明你有战略。同时,战略领导者必须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短时间做出艰难的决定,这就需要你不能莽撞行事,需要平衡逻辑和直觉、权衡长期和短期因素。
转身四:从观察者到洞察者。在产业格局及产业运营稳定的阶段,也许仅仅需要“观察”就可以做到不错的经营业绩。“战略观察”是基于竞争环境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测性,但是,一旦置身于变革大潮中,你就无能为力做到精确的战略观察。
战略的准确性同时也是它的限制性,战略的逻辑性也是它的脆弱性。透过战略观察,看不见更大的景象和模糊的轮廓,具有经验上的选择性和对未知事物的过滤性。此刻,你需要从“战略观察”上升到“战略洞察”。战略洞察,就是在灰度中决策,在边缘处创新,在混沌里探索前行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战略就是当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又必须采取行动的决策。
在信息极度稀缺、未来极其波动的情况下,你需要靠一点点微光透视未来的大趋势。沿着大趋势,发现内在的意义,重构自己的初心和信念。战略洞察,更多的时候不是来自内观,而是外寻。比如,曾经的互联网大趋势,在初期萌芽阶段,马云、扎克伯格等就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他们之所以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一盏信念明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一定程度上,战略领导力是一个人带领一群人抵达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战略是面向未来的,没有人去过未来,所以大家对方向和目标容易感到迷茫,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遵循,这就让路径和过程充满了大量风险和不确定性。领导者需要不断处理突如其来的风险,做出艰难的权衡取舍和大量的探索实验,确保组织行走在大致正确的路径上和方向上。在诸多不确定的场景下,如何共启愿景、使众人行、持续探索、获取胜利,这都是战略领导力要彰显的行为。这一切正如一句格言所述: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卓越的领导者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没想到要去但是应该去的地方。(李全伟 | 编辑)
王成是凯洛格KeyLogic咨询集团董事长、《战略罗盘》作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