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演员巴里·索贝尔(Barry Sobel)常常用自己父亲的口头禅讲段子,比如有一句“你就是这么被套住的!”用来提醒别人,不要被商家蒙骗。参与一次分享活动,就能免费住宿?管好你的钱包,别花冤枉钱。积分集点享优惠?有什么额外条件?买面包送晚餐,不用再多花钱?你就是这么被套住的。
做生意的人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大家都觉得商人整天只想着掏空傻子口袋里的钱。
最近几本讨论公司如何赢得信任的新书里说,消费者对商家的不信任感日益加深。是商家的错吗?多数人都是这样想的。例如,唐·佩珀斯(Don Peppers)和玛莎·罗杰斯(Martha Rogers)在《极度信任:诚信的竞争优势》(Extreme Trust: Honesty 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中写道:“现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令人难以信任的商业模式随处可见。原因在于,这种商业模式至少在短期内可以带来非常高的利润,而且很多企业的管理方式几乎只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另一本书《喜好经济学》(Likeonomics)的作者罗希特·巴尔加瓦(Rohit Bhargava)则告诉我们:“不信任的根本原因在于,太多的公司和太多的人选择欺骗我们——用言辞误导,或是隐瞒真相。”这两本书的作者都希望能够帮助商家。与他们态度相反的有即将出版的新书《附加条款:大公司如何利用语言陷阱敲诈你》(The Fine Print: How Big Companies Use “Plain English” and OtherTricks to Rob You Blind),作者是戴维·约翰斯顿(David Cay Johnston)。
这几部书里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佩珀斯和罗杰斯提出,要消除客户的不信任感,商家必须极力表明自己与客户属于同一阵线。商家不仅要值得信任,还必须具备“获取信任的能力”。你要采取更主动的态度,在不亏本的前提下为客户着想,甚至在客户犯错时提供帮助。巴尔加瓦则认为,商家获取信赖的关键是博得客户的好感,这一点与人际关系相似。
另外还有一本书《面对面》(The Face-to-Face Book),作者埃德·凯勒(Ed Keller)和布拉德·费伊(Brad Fay)表示,现代的跨国公司形象不够清晰,让消费者无法信任。书名《面对面》的原文暗指Facebook,提醒我们一个事实:即使我们现在都喜欢网络社交媒体,但还是更信赖现实中可以看到的好友。所以,商家别想着让公司获得消费者信任了,让真实的人代表公司去跟顾客开展现实中的交流吧。
与以上这些指责商家、建议改正的意见相比,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独辟蹊径。在新书《金融与美好社会》(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中,他认同人们对商家的信任已经动摇[对城市的信任亦然,有爱德曼信任度调查报告(Edelman Trust Barometer)结果为证]这一观点,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由于商家失信。他的观点是,公众已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幻觉”,“像从前一样,觉得企业和有钱人都想‘征服’消费者”。席勒指出,这种想法缺乏逻辑,因为能在业界脱颖而出的只有认真服务顾客的企业。的确如此。管理畅销书都不会教公司以诈骗谋生存。
也许席勒说得对,商家并没有变得难以信赖。我们甚至不知道,顾客对商家的信任感是否真的有所下降。(虽然人们在民意调查中表示不信任商家,但消费状况却表明,人们对商家的信任逐年上升。)也许真正的问题在于,随着时代发展,消费者逐渐被置于被迫信任商家的立场,并对此十分不满。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整体经济正在从产品转向服务。如果你要买一把椅子、一块手表,那么可以直接去检验产品质量,查询价格,不需要你真的信任什么企业。但如果你要找除虫公司为家里除虫,要给电脑安装防火墙避免黑客入侵,要为孩子选择大学,就必须付出信任。如今消费者购买的许多东西,根本无法判断好坏,更无从判断其价格是否合理。
正因如此,透明和信任才紧密相连。很有趣,几乎每一位探讨信任的作者都会谈到透明,不过,他们的论证不一定严密。上文提到的新书,多半将透明等同于“光明正大”,认为只有行为不端的公司在举报和监管压力之下才有“曝光”的危险。佩珀斯和罗杰斯在书中提到“透明的简单本质”(the simple fact of transparency),他们的描述是:“上至维基解密和阿拉伯之春,下至在你家沙发上睡觉的电视维修工人、在机场丢失的行李,人们看到有问题,就会去挖掘真相。”他们表示,公司越透明,就越难获得信任。
可是事实上,公司非常重视控制透明度,而且高透明度最能让客户放心。公司对外敞开,展示出完善的流程,让人们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信任。换言之,公司越透明,越能获得信任。
说到这里,似乎显而易见:公司必须让客户充分了解内部流程,提供服务而非产品的公司尤其如此。让客户了解你如何完成工作,如何评估结果,让他们看看整个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公司公开了内部状况,能看到的不只是客户,还有竞争对手。能够以原材料和人才优势占据市场的公司寥寥无几,大部分公司一旦公开流程,就容易被对手模仿,失去竞争优势。因此许多公司无法如实回答消费者可能关心的每一个问题。也正因如此,公司才需要借助上文提到的获取信任的能力、喜好经济学和面对面等途径,留住心怀疑虑的顾客。
说实话,客户不会真正信任不透明的公司。但如果公司变得透明,又会迅速失去竞争优势。利润一下降,公司就必须设法创新。
你就是这么被套住的。(蒋荟蓉 | 译 牛文静 |校 万艳 |编辑)
茱莉亚·科比是《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编辑总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