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金融从业者也许身处全世界最复 杂多变的市场——在这里,各式各样 的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这 意味着活力,也意味着极端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风 险。自 2011 年至今,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风控、 人工智能、数字货币,这些新词汇冲击着公众认知, 也刺激着行业自身的升级迭代——人们习惯说“风 来了”,要抢占风口,老司机们“赶紧上车”。可是 风从哪里来的呢? 2006 年有位从华尔街归来的金融人士在北京创业,开启了他的“造风”实验。
他就是唐宁,是宜信公司的创始人和 CEO。宜 信是金融科技行业里一家颇为特别的企业——当市 场很多玩家还在追逐风口,或者因为被风吹起来而 兴奋不已的时候,唐宁带领的宜信团队已经在下一 个可能成为风口的领域埋头耕耘很久了。金融是关 于资源调配的古老科学,但对于中国市场,唐宁经 常在某种意义上扮演启蒙者的角色。2006 年宜信公司成立,创新地在中国发明“个人对个人”借贷模 式并让其生根发芽,而彼时的中国存在大量借款人 因为数据和信用信息不完整,无法完成信用定价, 唐宁做的信用借款看上去像一场盲目的冒险。
可是等到 2015 年前后,数千家网贷企业在红 海拼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候,唐宁已经带着 宜信旗下的宜人贷团队去纽交所敲了钟,成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赴美上市第一股。2016 年严厉的网贷监管细则落地,众多“无证上岗”公司面临生死大考, 同行们又惊奇地发现,宜信早早就完成了银行资金 存管,并拿到了一系列相关牌照。从没有规则的市 场里成长壮大,在合法合规经营的转型期未雨绸缪, 从普惠金融到财富管理,从大数据风控到人工智能, 宜信一直在金融科技行业第一梯队里领跑,这都令 人好奇:唐宁在战略上如何预测未来?他又为何能 在战术上把握节奏如此精准?
做好该做的事,风就会来
2018年5月28日,宜信公司创立12年的庆祝大会 上,唐宁激动地分享了他对于“未来”的看法—— 他没有多谈过往的艰辛和眼下的成就,这是个坚定 瞄准前路的行动派。“组织要做的是看到五年之后 客户的需求,甚至客户自己都看不到的需求,组织 能够看到,并且围绕这样的需求去建立核心竞争 力。”唐宁说,“这样的组织才会是未来的赢家, 在几年之后与客户在未来会师。”
面对传媒和公众,唐宁是个略显腼腆的人,可 是在专业领域,他又时时表现出强大的自信和精英 意识。“金融人士的终极梦想,我一直都有。”唐宁说, 宜信成立至今 12 年,对于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 他有坚定的价值观,清晰的方法论。价值观就是“让
稀缺的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让德才兼备有担当 的个人和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而说到方法论,对 宜信过往 12 年的复盘可以看出,唐宁至少做对了 这样三件事。
一、洞察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唐宁在创办宜 信之前,先是在华尔街大型投行工作,继而回国做 天使投资,他投的第一个项目是做 IT 职业技能培 训的达内科技。他发现达内的很多学生,没有能力 支付哪怕仅是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学费,他们显 然需要金融机构的帮助,但是谁来满足这个需求 呢?这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就会触及数以亿计的 学生、农户、城市白领、小微企业主,这个庞大的 需求群体手中,并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抵押的资产, 所以他们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唐宁据此推断,中国 经济的未来,一定是要建立信用社会,“人人有信用, 信用有价值”。
这不是妄想,毕竟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走到了这 个阶段,中国也必将如此。实事求是地说,宜信 2006 年开始推动的无抵押信用借款,在没有个人征 信体系的中国社会确实面临着诸多风险,唐宁对风 险看得很清楚。他的风险意识同样是超前的——问 题并不在于有没有风险,而是能否把风险控制在可 承受的范围内,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而忽略现实需 求的存在,不能因为有坏人存在就让好人饿死。所以与其说宜信的模式创新走在了前面,不如说中国 征信体系的建设,落在了社会需求的后面。宜信只 是在正确的时间(也许稍早了点),做了正确的事情。 当小微个人的金融需求逐步被满足,当中国信用体 系和行业监管逐步完善,宜信作为银行等传统金融 机构的补充,自然体现出了巨大的先发优势。
二、新技术应用于新经济,新经济支持新技术 发展,二者相互赋能。这里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能。作为金融人士,唐宁拥 抱科技,但不迷信科技,他认为新技术应该走出实 验室,找到落地应用的场景才能创造价值。例如 2012 年前后,中国大众基本普及了智能手机,唐宁 发现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很好地汇集个人信用数据, 这使得完全在线上打通信用借款全流程操作成为可 能,宜人贷应运而生。宜人贷成功登陆纽交所,其 实就是唐宁及团队敏锐地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初兴之 时的机遇,并在战术上快速行动,最终摘取了“中 国金融科技第一股”的桂冠。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近日撰 文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金融模式的创新,突破 了过去很多传统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无法触 达客户的障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产业升级、数字 技术和金融创新的新时代。过去赚快钱、赚暴利的 投资机会一去不返,今后需要有耐心的资本来支持
经济增长和实业发展。 在这个新时代大幕拉开的时刻,唐宁又预先看
到了趋势所在,就是无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改 造,还是前沿科技的研发创新,都是一个长期投入 的过程。而中国市场的现状是,短期的钱很多,长 期的钱很少,流动性匹配不当的问题很普遍。很难 想象一家初创科技企业有能力按季付息,两三年时 间就给予短期资本回报。唐宁投资达内科技等了 11 年,才等到达内上市,当然回报率高达千倍,但耐 心是这一切的前提。
长期的钱从哪里来?这是当下的宜信财富正在 发力的领域,唐宁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私募股权母基 金——他辗转各地身体力行参与投资者教育,向高 净值、超高净值客户传授长期投资的心法;另一方 面,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把募集来的资金投向 超过 200 家行业领先的投资基金,从而间接覆盖了 境内外共计超过 4000 家高成长企业,用耐心的钱、 有温度的钱,支持他们十年甚至更久的发展。
“既给我们的财富管理客户创造了很好的投资 机会,”唐宁说,“又成为我们理念创新、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学习的源泉。”
三、明确能力边界,深挖护城河。12 年来,宜 信已经从一间小办公室、几十个人,成长为中国金 融科技企业的龙头,宜信普惠在 255 个城市和20个省、直辖市的农村地区建立起协同服务网络,累 计促成借款量超过 2000 亿元;宜信财富的办公室 开到了香港、新加坡、以色列、欧洲、北美等地, 在管资产超过千亿。但是这 12 年,宜信并没有像 很多巨头那样广泛跨界,唐宁身上有一种罕见的定 力,始终专注在金融领域,他觉得这个赛道足够长, 足够宽。而且即使在金融领域内,也是有所为,有 所不为。
“如果一件事我今天不做,五年后就可能被别 人颠覆,那我必须在一丝风都没有的时候就提前做, 不能等风来。”唐宁说,“但是反过来,宜信今天面 对的机会或者诱惑也很多,我们得经常问自己,如 果已经有一万个人在做同样的事,我们凭什么比这 一万个人做得更好呢?”
但凡变革,总有风险
基于这样的考虑,宜信长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 力,来做金融决策辅助工具的研发,比如海量数 据的抓取分析、自然语义识别等等,各种听起来酷 炫的前沿技术,都在宜信这家金融公司内部得以落 地应用。宜信招募了很多互联网技术专家,这些专 家也是来了之后才惊喜地发现,自己掌握的技术在 金融领域大有用武之地。唐宁觉得最酷也最难的工 作,是金融决策的数字化,例如对数万家投资机
构、数百万被投企业的案例分析,从中找出千丝万 缕的关联,进而判断未来的成功概率——用他的话 说是“让老司机武装到牙齿,更好地开车”。
目前,一些传统银行已经成为宜信的合作伙伴, 对宜信研发的 Financial AI 的工具都兴奋不已,唐 宁也乐于开放共享宜信的技术能力。“对金融和风险 的深入理解,把金融和科技有效地整合创新,是门 槛非常高的工作,绝非一夜之间随便来个人就能变 天。”唐宁说,“从另一个角度讲,要是跨界这么简单, 也说明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的护城河还不够深,要做 的事情还很多。”
唐宁推崇管理大师拉姆·查兰的理论,认为企 业每五年就应当重塑自身,这种重塑是彻底的,是 着眼未来的能力建设。但凡变革,总有风险,当问 道现在宜信最缺什么,他的回答是“时间”——需 要时间来推动变革,需要时间来验证决策的效果, 需要时间来回馈拥有耐心和勇气的开拓者。5 月下 旬,唐宁去了趟英国,在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揭牌 了一间以“宜信”命名的教室,他在这座拥有 800 多年光荣历史的大学里感知时间的力量。“海外先进 市场是什么样子,中国金融的未来就是什么样子。” 唐宁说,“金融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我不追风口, 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风就会来。”( 李浩海|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