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名称、商标和广告语都是公司营销信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目标都是让消费者对产品或公司有正面印象。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很多广告语适得其反,比如说,告知消费者能省钱,结果导致他们花了更多钱,或者情况完全相反。
我们在5个涵盖数百名大学生的电脑模拟购物实验中发现,消费者一般会受品牌名或者商标的暗示。实验让受试者先接触奢侈品牌(例如蒂芙尼和马库斯百货),然后接触中性品牌(例如美国大众超级市场公司和迪拉德百货公司),结果导致消费额平均增加了26%,之后又让他们接触省钱品牌(例如一元店和凯马特公司),再接触中性品牌,消费减少了37%。这说明这些品牌实现了预期的启动效应。
但在针对广告语的实验中,同一批受试者则展现出与预期相反的行为模式。和看了中性广告语(“天长地久”)的受试者相比,看了鼓励消费广告语(“奢华,你值得拥有”)的受试者,花费减少26%;而看了鼓励省钱广告语(“花更少的钱,好好打扮自己”)的消费者,平均多花了29%。广告语呈现相反的启动效应。
很多情况下,品牌名和广告语的作用背道而驰。例如,沃尔玛这个名字一般会让人联想起“节约”,但公司的广告语(“帮助顾客省钱,让他们过得更好”)则导致放纵。
为什么广告语作用会如此不同?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反向启动效应是因为消费者认为广告语有刻意说服之嫌,然而(在他们看来)品牌名则没有。这种认知也许并非有意:消费者会下意识拒绝广告语传达的信息。
对营销者来说,这其实是好消息,他们无需因害怕出现反作用而放弃广告语。我们认为,如果能将消费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说服性以外的地方,广告语也能产生积极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我们请一组受试者从说服性角度给一组广告语打分,第二组则从创意角度打分。评估创意性的小组决定比另一组多花58%。当然,在实验室让消费者注意到创造性而非说服性,比在现实的营销中更容易。
营销人员要注意的是,即使消费者只是下意识感到广告语意图操控他们,也会产生严重的反作用。(牛文静 | 译 蒋荟蓉| 校 万艳 | 编辑)
利亚诺·拉朗是迈阿密大学营销学助理教授。艾米·道尔顿是香港科技大学营销学助理教授。爱德华多·安德雷德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营销学副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