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口锅里都有只鸡”,到“每个家庭都有电脑”,具体意象一直被用来传达决心、激发行动。但在描述愿景时,领导者总会使用模糊、抽象的语言。研究显示,领导者使用的抽象词汇是形象词汇的3到15倍之多。他们发表“改变世界”“服务社区”之类的高论,只是让人们思考未来,而不是实际看到未来。对于这种“模糊愿景”偏差,新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法:通过“心智时间旅行”,帮助领导者想象未来事件的感官效果,而不只是其意义。
在一系列实验中,研究者将参与者分成几组,给每组不同的提示,然后让他们写一份愿景陈述。在英国公投决定“脱欧”第二天进行的一项实验中,166名英国政府官员被要求拟订一份与政府和所在具体部门相关的愿景。有些人得到的是语言方面的提示,被要求使用符合高质量愿景陈述特征的措辞,例如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另一些人则被要求设想未来的自己,并详细描述想象中的情景。还有一些人作为对照组。相较其他参与者,“时间旅行”小组的参与者使用的具体意象明显更多。
“大多数专家认为,如果领导者慎重选择用词,将能更好地传达愿景,”研究者写道,“我们的结论则完全相反:如果领导者减少对措辞的关注,而使用心智时间旅行方法,则可以更生动地传达愿景,同时保留可行性、具体性和价值观等愿景应具备的特征。”本项研究显示,相比直接提示人们使用生动意象,让人们去想象未来能产生更多生动意象。研究者指出,这个技巧也能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给予反馈和提供指导。■
关于本研究 安德鲁·卡尔顿(Andrew M. Carton)、布莱恩·卢卡斯(Brian J. Lucas):《克服模糊愿景偏差》[ “How Can Leaders Overcome the Blurry Vision Bias?Identifying an Antidote to the Paradox of Vision Communication”,《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即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