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弗·诺亚(Trevor Noah)在南非种族隔离地区长大,是一名混血儿,自幼就学会通过嘲讽社会不公与之抗衡。现年34岁的他,把这份情感用在了工作中。他进行脱口秀世界巡演,并在喜剧中心频道主持《每日秀》。从乔恩·斯图尔特手中接过这份工作后,他很快做出了自己的风格。
HBR:你为什么要做喜剧演员?
诺亚:逗别人开心总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我也热爱表演。后来有人付钱让我以此为业。不过,在它成为谋生手段之前,我就已经很热爱这行了,所以我觉得这是我自然而然的人生选择。
你的成长背景对职业发展有何影响?
任何喜剧演员都会从生活中获得看世界的角度。我的喜剧来自种族或者阶级的万花筒,因为这是我成长过程中充满冲突的两个世界。这让我受益良多,因为这些主题跨越国家和大洲的界线,直到今天大家还在处理这方面问题。
你在本国成名速度相对较快,是什么让你抛下这一切来到美国?
喜剧人很适合在南非开启职业生涯,但那里市场并不大。当时我们感到在南非能做的有限,表演场所也只有那么多,当然这些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做喜剧,也总想着去世界其他地方表演。所以我去了澳大利亚和欧洲。但只有美国的脱口秀市场真正有可持续性,在这里你可以全职做喜剧,把它当成工作以及生活的一部分。
突然来到一个更大、竞争更激烈的市场,你会不会感到害怕?
会害怕,但这是良性的。生活中所有重大的挑战都是恐惧与兴奋的完美融合。我知道有可能会失败,但谁会想要尝试绝对能成功的事情呢?
在喜剧中心频道决定《每日秀》的下任主持人时,你有没有为自己拉票?
完全没有。我知道自己是匹黑马,并没感到压力。我根本没觉得这份工作是我的,或者我应该得到这份工作,也没料到自己会得到它,生活中其他方面我也是如此。不要去想它属于你,只要全力以赴,然后为下一次机会做好准备。幸运的是,我不用继续等下去了,《每日秀》成就了我。
你接手这份工作的时候是否有所怀疑?
面对这样一份挑战,一个人如果毫不怀疑,他要么非常傲慢,要么非常愚蠢。但如果我放任怀疑阻碍自己探索绝佳机会,就不会成就今天的事业。
你如何完成角色过渡?
第一步是尽全力学习。我很幸运,在很短时间内学到很多经验丰富的创作者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我觉得自己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我知道我的观点在深夜时段的节目中显得很独特,但我没觉得这些长期以来制作出高水准节目的人围绕在我身边是理所当然。所以我竭尽全力学习、倾听,并和团队一起成长。
我是节目的领导者,但并不想成为老板。一段时间后,我感到更加自如,开始负责更多事情,现在大家一起指导节目走向。我们都是喜欢喜剧、喜欢对时事发表评论的人,也愿意分享这个过程,现在我们尝试将这些对话转变为电视节目。
集体创作是什么样的?和你独立创作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创作脱口秀的时候,我的时间很宽裕,一点儿都不用赶时间,可以尽情探索所有想法。但当你开始参加日播节目,会有截稿日期的压力。你要想办法在晚上录节目之前,做出既有娱乐性,又有信息量的内容。
招聘时你看重什么?
我想找到能让我们拥有竞争优势的人,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创造性。如果他对喜剧和优秀电视节目的品味和我一样,当然很好,但我希望团队容纳不同的想法、背景和技能,这样节目就不会变得很单一,而是能尽可能获得更多观众的共鸣。
电视节目的制作节奏肯定让人精疲力尽,你如何避免累垮自己?
首先,要创造一个环境,让大家感到自己是带着目的在玩乐,而不是辛苦工作。其次,提高韧性,习惯新闻的节奏和强度,设计出既能让产出最大化,又能兼顾休息的流程。你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关注节目,什么时候要放松,以及怎么去做。
有截止日期的情况下,是否很难完成出色的节目?
很难,但同时也让人释然。我在努力做出完美节目的同时,也学会了罢手。比如那些伟大的画家,连他们都要学会在某个时刻停下,你明白吗?天主教会告诉米开朗基罗:“今天就要完工”,他就必须放下笔刷。这很了不起:了解你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创作,所以只能一遍遍尝试,每天尽最大努力,并且首要目标是保持住一贯水准,而不是其他。
登台之前你要做什么特殊准备吗?
尽量放松。我会和团队踢踢足球,和朋友们聊天说笑一番。我尽量在台上台下保持同样真实。我不想(在登台时)转换成舞台角色或者讽刺漫画版的自己。我当然想表演,但也想维持本色。我在登台时会尽可能放松,给大家一个最真实的特雷弗。
你如何快速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立刻表明你是谁,当下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演讲者很紧张,并告诉观众,大家会放在场景中解读,并作出回应。如果表演者心情不错或感到无拘无束,甚至疯狂,也告诉大家,我发现观众会很快跟上这种能量。所以对我来说,我的亲近感来自尽快传达出真诚的自己。
你如此年轻就获得这样的成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是怎么想的?
我不愿意想太多,因为有点刹不住车。我试着不活在未来,也不太担忧现在。我有长期项目,但大多数时候,我会尽最大努力专注于手头的事。体育中大家总说:“球到手中或脚下之前,要紧盯着球,等你拿到球了,再进行下一步。”我大概花90%的时间想办法完善今天或者明天要做的事,花10%的时间思考下一步。(牛文静 | 译 蒋荟蓉 | 校 万艳 | 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