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联合东风日产楼兰发起#享受每一次发现#话题的展开,我们听到、读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精彩故事,主人公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传递出直击人心的力量,突破与发现的内核给了我们许多惊喜。我们的携手旨在让更多优秀的人通过自己的故事,来启发和激励更多的人去去发现生活的更多可能。毕竟,生命长度有限,生活宽度无涯,在未知处还有更多的美好等待被发现,更加有品质的生活方式等待被体验。也许在别人的故事里,就藏着一个明天的你。在这里,我们将分享来自“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和知名造型设计师卜柯文两位的讲述,邀您一起,发现更好的自己。
樊登:走出舒适圈,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从央视新秀到创业名人,樊登身上标签的每次转换,都有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多年的职业素养,使他的表达有一种魔力,让人随之深思。“不要用惯性思维来看待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打破惯性,人生如果按照惯性走,那就会跟大多数人差不多,只有打破惯性才能和别人不一样。”樊登说。
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我还是学生心态,满脑子都是月薪。2000年,我得到了一份工作号称年薪50万,在湖北卫视做主持人。那个时候崔永元跟我讲说“你不要着急挣这个钱,这个钱对你来讲不重要,你应该到中央电视台来,我教你怎么做节目。那时到中央电视台一个月的实习费用是1000块一个月,我没舍得。
幸运的是这个工作很快就干不下去了,我给崔永元打电话,他说你到北京来。在央视实习,外部环境的改变,让眼界开始扩大。常常为了节目紧张得失眠,特别焦虑的时候就去读书。那时读《论语》,有一句话叫做“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实”,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的签名档。意思就是,如果想要成为君子,你每天要思考的更重要的东西是你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道的要求,而不是担心是否有饭吃。
这句话像闪电一样把我击中,成为人生的分水岭。我开始思考如何从赚钱中跳转出来,挑战现状之外的可能,也就是舒适圈之外的东西。
第一次创业,失败了。我意识到,原来自己除了主持之外,管理团队、谈业务、拉广告的事情全都不会。《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关键对话》都是那个时期读起来的,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领悟到了读书真的可以给生活带来改变。
这个心态的变化给我后来做读书会积攒了许多能量。为了帮助那些“只买书,不读书”的人解决问题,我把自己读书的PPT分享给身边的人,要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工作量的加大,我开始每年给大家写50本书的PPT并相应收费,成为知识付费的雏形。之后从制作PPT到微信分享再到做APP,现在大概有900万会员。
所以,你说是外力推动重要还是自我适应更重要呢?我认为一定是自我更重要。外力对每个人的推动是一样的,人跟人的区别就在于面对变化时的态度。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框架,面对无法应对和解释陌生的变化时,你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并且想办法将框架扩大,而不是在原地打转。不放过上天给出的那些机会,我们的认知边界就会一步步的不断扩张;而保持对自我的批判性,就是驱使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有人觉得“批判性思维”就是对一切事物都要批判性的接受,其实这是非常狭义的,所谓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要对自己的思维保持批判。如果最开始的那份卫视主持人的工作我顺利做下去,完全不会考虑还有其他可能的未来。而当我拿起《论语》的时候,思维框架就开始和孔子同步,这时候格局、眼界、心态都大多了,比起一天到晚只盯着工资条,生活美好了很多。现在,我能告诉年轻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勇敢。对现状抱怨和不满,是自找苦吃。不确定的因素带来的未必都是灾难,也有可能是改变,要勇敢面对。而第二件事,就是关注自身,当你创造性地看待世界,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这种在探索中努力并突破自我的过程,其实是人在享受自己生而为人的权利。人跟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你有一个发达的前庭。它让人类有推理和好奇的能力,去问“为什么”。当对于安全感过度依赖和追求,人类本身具备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浪费,进而将突破和适应的能力逼退,而这恰恰是来自人本身最强大的力量。这个世界上存在更多等待被发现的事物和被突破的人生,轻易放弃,那只能说太可惜了。
在樊登眼里,一个人这辈子最重要的就是眼界、心态和能力。“走出舒适圈”无疑是这三者相互增长、配合下的必然转变,意味着告别、未知和反击,遇见不一样的自己。他曾说:“我认为读书是要命的事。”多年的积累让樊登睿智、雄辩、通透,最好证明莫过于是“樊登读书会”的成功。从2013年成立到现在,5年的时间,从几十个微信群迅速成长为在全世界十多个国家有800多个分会、470万会员、平均每本书的收听率在百万人次、每星期有近千场线下沙龙活动的国内知识付费“奇迹”,那件曾经改变了樊登的事情——读书,也渐渐改变了更多的人,来自樊登读书会“一年一起读50本书,遇见更好的自己”的口号点燃了无数人的激情。从“阅读者“到“解读者”,从自己读到带着大家读,一个想法,他将自我突破做成了事业,用一个人的改变去改变更多的人,这才更大意义上的成功。
樊登的故事,与本次活动东风日产楼兰所倡导的精神不谋而合,因为我们都相信人生需要拥有积极探索的心,善于发现,尝试各种体验,才能创造人生的更多惊喜和可能,发现更好的自己。勇敢者无独有偶,成功者志同道合,同样的精神内核,让我们相逢在高处。
卜柯文:以“退”为“进”,拓宽人生可能
卜柯文迎面走来的时候,独特的气质会让人不自觉地被吸引。在造型设计圈内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后,再看他的眼神,依旧闪烁着探寻的光芒,而步伐却愈发沉稳。创造美、审视美、定义美,是卜柯文入行十多年来的主题。与一般意义上的“转型”不同的是,他的突破在于在更大领域上的深耕与跨界。他对此有一个比喻:“就像拍电影,从特写到小全景,再到大全景。镜头中的物体逐渐缩小,世界越来越大。每一次成长都要‘退后’一步,不断发现更加完整清晰的世界。”
“突破”是我们常听到的词,在我的工作中有很多方面或者方向是能够让人有这样感觉的。我作为一名化妆师初出茅庐,随后到整体造型,从业十年的时候有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可以说这中间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和现有工作既有关联,又有所区别的。尝试过程本身所带来的思维空间的开拓、创意灵感的出现和个人力量的增强,让人感到惊喜。
机械、重复的化妆师工作大概过了有十一二年,我把很多工作都认真地完成了,意识到不想局限于打造一份漂亮的妆容,是不是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或者更大的格局上有所改变?在近距离的观察和改造工作对象的基础上,我选择退后一步,给自己更大的空间,来思考搭配与设计。这是一个更宽阔的领域,需要不停的吸纳和思考。此后每一次的设计或者每一个系列的诞生,都是“深耕”的过程。比如在做中国文化主题相关的设计时,我开始查找准确的历史资料,具体到某个年代会用到何种刺绣纹样、颜色,乃至丝线的材质,尽管载体只是一件衣服,却可以在创造它的过程中接触到丰富的故事和信息,将之前没有机会接触的内容学习一遍,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突破,除了能够带来成就感,它最宝贵的地方在于能够让你拥有更宽阔的眼界,并蓄积力量为此坚定不移地前行。
为了探寻不同文化在设计上的体现,需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品牌和元素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准确地演绎,这就是“用心”所带来的美好经历。然而既想做好彩妆师、又做造型、又做服装设计,这是很难平衡的。到了2013年前后,我选择将之前的工作放一放,全身心的投入到现有的商业品牌中来。又“退”了一步后,发现需要学习和摸索的内容更复杂了。品牌宣传、行业推广、活动参与,都对我提出了全新的工作要求。这中间,只有摔倒过,才知道哪里是坑,不去突破,就永远未知。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刺激,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我觉得人这一生中会经历、感受很多,就像食物,只有尝过才知道你最喜欢哪种。每一个工作和每一段经历,只有尝试才会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并愿意为之努力的领域。通过这种“跨界”的方法,放大人生的镜头,让人更清晰的选择和认识真正的自我。
本次话题诞生之初,来自东风日产楼兰的愿景引起了许多关注者的共鸣:“人生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发现越多的不同,就会活得更广阔。”
稳扎稳打,一路走来,随着对美的理解不断上升,卜柯文的世界渐渐放大。从化妆师到造型师,他曾是章子怡、赵薇、张静初、苏菲·玛索、艾玛·罗伯茨等国内外明星惊鸿一瞥的“始作俑者”。而更大的突破,是2012年,自有品牌Chris by Christopher Bu的创立。一经亮相,惊艳众人,颇具风格的“美白系时装”定义迅速在圈内走红,备受青睐。注重印花、提花和刺绣,利用自然面料和鲜艳色彩的个人风格,更能让人看到了积淀多年的实力爆发,一个从平面到立体,不断丰满的生活姿态鲜明展现。2015年,卜柯文受邀与可口可乐合作,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巧妙地将可口可乐商标、弧形瓶、等诸多经典元素运用到其成衣的设计中,风靡一时。而“除了设计,我们还在思考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渠道”,让我们看到了在一个更大格局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卜柯文。“独立设计师”成为他的全新标签,宣告跨界成功。相比于从0到1的“破壳式”转变,卜柯文选择了一种更加柔和的方式欣赏和打造自己的人生之美。不是为了追求成就之上的超越,而是为了开阔人生的更多可能,倾力于为每天多增添一抹亮色。
感谢每一个改变,分享每一次发现。12月1日,北京A33剧场,让我们一同享受每一次发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