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个温暖的夏夜,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群示威者聚集在斯科特山社区中心外面,拿着扩音器和标语,喊着口号:“一、二、三、四,保尔森想打劫穷人!五、六、七、八,我们决不合作!”他们抗议的对象是36岁的梅里特·保尔森(Merritt Paulson),本地职棒小联盟球队波特兰海狸队(Portland Beavers)的所有者。保尔森两年前搬到这个城市,现在又想买下一支职业足球队。为了做成这笔生意,他要求市政府划拨5100万美元经费,并提议把一个附近居民很喜欢的公园改建成运动场。社区反对了几个月,终于出现了这天傍晚的抗议。保尔森的父亲是美国前财政部长小亨利·保尔森(Henry M. Paulson),彼时因为金融业救助计划而备受争议。示威队伍中的一句标语是:“拒绝补贴球场给小少爷当玩具。”
纳税人是否应该补贴球队,这已经是一个老掉牙的政策问题。但对于这位年轻的球队创业者来说,波特兰的示威成了一项非常个人化的考验。习惯了私下交易的人被迫在公众面前跟政治家打交道,就会面临这种挑战。“我得锻炼出厚脸皮。”保尔森说。他身边的人说,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帮助他变得成熟了。“假如不经过学习和成长,他做不到的。他经历了战斗的考验,”保尔森的父亲说,“我没有给他太多建议,只提了一条:不接受批评的人做不成任何困难或重要的事情。”
梅里特·保尔森成长于芝加哥郊区,就读于汉密尔顿学院,2000年在哈佛商学院取得MBA学位,之后供职于Idealab、HBO和NBA。2005年,他开始计划要组建或买下一支球队,由家人提供资金支持。“我们认真考虑过大概十个机会。”他说。最后他看中了Triple A球队海狸队,尽管这支队伍球场老旧,观赛人数不多。他说:“在体育界,即使从收入和盈亏方面算起来这只是一笔小生意,但会对你所在的城市产生很大的影响。”
2007年,保尔森投资约1500万美元买下海狸队,并开始考虑向棒球以外的其他运动发展。2008年9月,他宣布了几项计划,打算争取在2011年将小联盟足球队波特兰伐木者队(Portland Timbers)扩张为职业足球大联盟(Major League Soccer,简称MLS)加盟队伍。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翻新现在的足球场,为此他又必须找个地方为自己的棒球队修一个小一点的球场。总成本接近8500万美元,保尔森希望其中一半以上由公共资金承担。于是他聘请游说团队,研究选址规划,并开始了解复杂得让人头痛的城市翻新资金。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波特兰市政府采取一种不同寻常的合作治理方式,市民拥有很大的权力,加上保尔森提出要求的时候正逢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了更多阻碍。保尔森像很多年轻高管一样,没有料到高调的交易会引来公众监督和批评。他在斯科特山社区中心会议上起立发言,只听到示威群众的起哄。“他是第一次遭到公开奚落和质疑,那是一段让人难受的经历。”保尔森在商学院的好友约翰·哈泽(John Haase)说。此外还有另一个困难:保尔森说,“在人生和职业生涯中,为我提供建议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亲”,但在谈判最初的几个月,他父亲忙于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 bailout),无暇与他讨论波特兰政治。
保尔森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他开始把细节交给私人顾问去处理,自己学会只围绕谈话重点,避免绕进周边议题。“谈判不会像你预想的那么直接,”哈泽说,“你要面对更多的决策者,这些人都会受到选民看法的影响。这种谈判比一般商业谈判更复杂,更具挑战性。普通商业谈判里大多数影响因素你都是有数的。”波特兰市长萨姆·亚当斯(Sam Adams)目睹了保尔森的谈判风格演变过程,“他的问题越来越尖锐,解决问题的方式变得更有创意,也更加现实,而且他变得更加沉得住气了。”
最艰难的抉择出现在2009年夏天。MLS官员给出了最终期限,保尔森还没有给棒球队找到合适的新场地,就不得不敲定足球队的球场交易。该不该把两件事情分开处理,冒着棒球队无家可归的风险尽快敲定足球场?保尔森决定,将足球队放在首位,设法把这两笔交易的财务规划分开进行。后一年,他依然未能找到新场地安排棒球队,于是以略有亏损的价格将棒球队加盟权卖给了其他投资者,买主则把棒球队迁出了波特兰。“当地人自然很生气,但也知道我们有多么努力想把球队留下来。”保尔森说。他已经知晓,接受专栏作者、网络博主和球队粉丝的批评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现在看来,当时他的决定是正确的。新的足球队开始首个赛季,门票在第一场主场比赛之前就几乎售罄(主场赛以4:2的比分获胜)。保尔森说,球队有望快速实现接近平衡的现金流。不过要想收回家人的5500万美元投资,不仅要卖出所有门票,还要大幅度提升球队身价。保尔森相信,球迷中年轻人占比大,而且年轻球迷喜欢足球比赛的快节奏,这两个因素会扭转这项运动无法赢得美国人青睐的历史。“现在MLS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他说。这一次,这位掌控者已经做好准备,迎接足球获得关注后随之而来的公众监督。
丹尼尔·麦克金是《哈佛商业评论》高级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