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哈佛商业评论》邀请10位非白人高管讨论职场中的种族问题,并发表了编辑后的对话内容。最近我翻出这篇文章,想看看20多年来状况有什么变化。
结果我非常惊讶。文章记录的观点毫不过时,领导者们讨论的话题完全符合当下现实。非裔美国人在组织高层中的比例仍然很低。招聘和晋升决策者仍然偏向与自己族裔、性别和阶层背景相同的人。非白人比白人更难进入重要圈子,并且仍然感到,白人同事会对他们展现出的能力、脑力和努力感到惊讶。善良的白人不认为自己也是问题的一部分,但对隐性偏见的科学研究显示,他们可能想错了。
这些现实情况不仅是障碍,更会慢慢把人拖垮。更糟的是,有能力让事情变好的人(大多数是白人),通常对自己工作中的种族问题讳莫如深。所以我们能从哪里找到突破口?
近年来,《哈佛商业评论》的很多文章都在讨论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增强组织的多元性。但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个白人管理者,你自己能做些什么?至少,你可以试着了解,作为非白人在美国生活和工作是什么感觉。近期的几本书和播客可能对此有帮助。
最有名的一本是米歇尔·奥巴马(Michelle Obama)的精彩自传《成为》(Becoming)。这本书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经典的美国式成功故事。米歇尔在亲密融洽的工人阶级家庭中长大,凭借能力、运气、社区支持和自身努力,从一流公立特色中学(“磁校”)毕业,并先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她极其讲求秩序,却与一个浑身理想主义冲劲的男人恋爱结婚,并养育两个可爱的孩子。她做的一些事情给世界带来了改变。对了,她还曾是美国第一夫人。
另一条线索则让这个故事变得复杂。米歇尔从未有余裕把种族问题抛在脑后。这里面有个人因素,比如表亲曾问她为什么说话“像白人”;也有社会历史因素,比如当时大量白人离开芝加哥南区后,她的中学严重缺少资源。她讲述了很多事情,比如哥哥怎样因为骑着一辆新自行车就被警察拦下;成为班级里或董事会里唯一的非白人,要付出怎样的额外努力;时而隐晦、时而公开要将她和丈夫排除在外的企图——他是肯尼亚裔、秘密穆斯林,她则是一个“愤怒的黑女人”。
叙述这一切时,米歇尔很淡然。她没有任何自怜,也没有愤怒,但不会美化她和其他非裔美国人的生存现实。她可能会说,这就是美国的“黑人税”。但这项税负非常沉重。如果你自己不用付,就很容易忘记。
米歇尔是个现实主义者,而凯西·杰拉德(Casey Gerald)可能是个货真价实的先知。他文笔优美的自传《这里不会有奇迹》(There Will Be No Miracles Here),以他著名的TED演讲为基础写成。和米歇尔一样,杰拉德也讲述了从很普通的环境中快速崛起的个人历程,但他也很有说服力地主张社会变革。“我登上山顶,”他写道,“并得到了紧要的消息:我们必须找到另一座属于我们的山,甚至另一个属于我们的世界。”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关于种族和其他很多社会问题的先知式论调,我在一些千禧一代黑人作家的自传中也发现了。这也许只是巧合,但也可能体现出新一代黑人知识分子身上的有趣变化。
但让我们回到现实主义者这一边。关于非白人在职场中如何表现,《让他们看到你》(Let Them See You)给出了一般性建议,作者波特·布拉斯维尔(Porter Braswell)是招聘公司Jopwell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本为少数群体职场人士量身打造的行动指南,像其他这类书一样有点标题党,例如“为什么你在工作中需要个人品牌”或“促进多元化的电梯演讲”。不过,在网文风格的背后,是作者对少数族裔群体所面临职场挑战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化劣势为优势的丰富建议。我不仅把这本书推荐给少数族裔职场人士;如果你是白人,并且希望团队通过适度多元化来提升工作成效,我也推荐你读这本书。
从播客中,我们也能得到一些洞见。我尤其喜欢《规则转换》(Code Switch)和《正在处理》(Still Processing)这两档。它们的主要关注点都不是职场,但都有关于种族问题的讨论,并且通俗易懂。国家公共电台的《规则转换》从普通人生活出发,呈现种族、性别、族裔和身份问题的碰撞(推荐“应对种族主义日常指南”这一期)。《正在处理》由《纽约时报》文化板块撰稿人詹娜·沃瑟姆(Jenna Wortham)和韦斯利·莫里斯(Wesley Morris)主持,从种族视角分析新闻和流行文化(推荐“与塔那西斯·科茨一起看《黑豹》”这一期)。
这些播客的高水准文化评论,让听众得以了解美国非白人的经验。同时,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坦诚地讨论种族问题,甚至在担心说蠢话或说错话的时候也如此。这些节目的表达方式提供了范例,供我们在工作中参考。
当然,了解他人的经验只是第一步。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努力,才能让1997年的那场讨论在20年后真正过时。
萨拉·克利夫是《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编辑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