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创立爱康网已经是张黎刚的第二次创业。1998年,还在哈佛医学院读博士的他就受到国内互联网创业浪潮的吸引,退学回国跟着张朝阳加入搜狐,成为搜狐第一个产品经理。后来还联合创立了互联网在线旅游服务平台艺龙网。艺龙网和爱康前后于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互联网浪潮竞争激烈,但2004年,32岁的张黎刚还是决定从头开始。在跟哈佛医学院教授聊天的过程中萌生出做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想法,于是创立了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爱康网。截至2018年年底,爱康集团已经发展到37个城市120家中心,营收超过40亿元,成绩斐然。
今天的爱康在体检业务上的战略聚焦“有人管的体检”。凭借强大的IT信息技术平台和客户服务体系, 利用自身丰富的医疗资源,注重开发2B业务以及2C的新型附加业务。爱康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时,将爱康的发展归功于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人才。以下是采访摘编。
HBR中文版:互联网医疗是创业的热门领域,但只有爱康成功走向线下,规模快速增长,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张黎刚:爱康网成立之初最主要的服务是挂号,但挂号没有商业模式。后来我们在2B的体检领域找到机会。然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中国是稀缺资源,当爱康网集合了大量客户需求的时候,我们必须自己拥有和掌握更多的医疗资源。因此就下定决心整合线下的体检中心。2007年,爱康网和上海国宾合并,更名为爱康国宾。虽然是需求倒逼,但有勇气走到线下成就了今天的爱康。
HBR中文版:成立15年以来,助力爱康获得今天成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张黎刚:首先是能看到未来。抛开所有行业的泡沫,我非常自豪爱康的创新能力和前瞻性一直是在行业前列。其次是配套的人才战略,建立系统性的机制帮助人才成为变革的力量。最后一点也很重要,提前看到风险并做准备。爱康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几次瓶颈,及时感受到问题的所在,迅速寻找解决方案。
HBR中文版:目前,爱康在管理方面最需要突破的地方在哪里?
张黎刚:爱康刚刚经历了漫长复杂、挫折重重的私有化,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重新定义这家公司,让它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在新技术的浪潮下,爱康能否走在前面,去整合整个行业,而不是被行业整合掉至关重要。
另外一点就是,爱康规模已经成长,过去的创新和人才机制无法满足现在的发展需求,这也是我们需要突破的瓶颈。
HBR中文版:你每天会思考的管理问题有哪些?
张黎刚:因为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我会首先关注国家政策层面的变化,看看对于爱康来说意味着什么。第二是在创新方面,看是否有潜在的竞争对手。第三是产品和服务的方面,看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第四是人才。主要会关注这四个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