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简陋的教室、一个身兼数职的老师,在1993年的北京,新东方和创始人俞敏洪的传奇故事由此开启。时至今日,新东方是最早赴美上市的教育公司、BRANDZ 2018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市值过百亿美元的中国最大综合性教育集团。
续写新东方传奇的是俞敏洪的高中同学周成刚(新东方现任CEO)。2000年,还是BBC亚太部记者的周成刚在老同学的邀请下回国,担任新东方上海学校的校长,开启新东方在全国的规模化扩张之路。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时,周成刚坦言当年在连一纸合同都没有的情况下回国,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学生渴望了解世界的热情和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以下是采访摘编。
HBR中文版:教育是人才密集型行业,新东方的教师们个性又比较突出。对此,你们的管理策略是什么?
周成刚:的确,新东方现在拥有约6万名教职员工、89所学校、1125个教学点,累计培训人次超4000万人次。规模扩大的同时,管理半径也就越来越长。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更为合理的管理结构,一直也不敢说找到了最佳模式。我们现在采用的是条块并重策略,各个业务条线有直达总部的汇报线、各规模大小接近的学校形成横向的不同层级,因此也拥有一定管理上的自主性。
HBR中文版:新东方在进行管理架构调整的时候,对标的企业有哪些?
周成刚:我们是中国民营教育起步很早的企业,没有明确的榜样,因此会从其他领域借鉴很多,也会从竞争对手身上学到很多。另外现在对我们来说挑战很大的是,科技在不断变化,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不断袭来,我们认为未来教育是离不开科技的,新东方现在每年营收的5%都会投入科技创新。2019年3月28日,新东方在线教育在香港成功上市,这也表明了我们未来投资和发展的方向。
HBR中文版:未来3-5年,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周成刚:我们既要现在,也要未来。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别人可能感受不深,但我认为这是对新东方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教育的情怀和理想。我和俞老师都是教师出身,非常尊重教育本身的规律。现在我们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提出的口号是终生学习、全球视野、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
HBR中文版:作为CEO,你典型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周成刚:要么在线上,要么在路上。这么多的线下学校要去了解和管理,也会参加论坛和谈合作。停下的时间就赶紧打开电脑,现在还有手机和云管理,我基本24小时都在线,查看邮件和报表,及时回复和解决问题。有时就算身体在路上,思想还在线上。
齐菁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