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的本质是顺势应变、生生不息。一家企业的存在状态和生存方式,是其参与商业竞争的阶段性成果,而不是其最终目的。不论实际原因如何,当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竞争模式和产品不能再支配人心,或者不能继续满足人性需求并且启迪人性光辉的时候,它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经营环境在永恒变化,企业自身因时应变也是永恒的选择。
参与竞争的方式不仅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决定着商业生态的兴衰成败。在长期实践中,我们看到有不少企业用“刻舟求剑”的方式来参与竞争,甚至幻想“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些企业辛辛苦苦、孜孜不倦地用战术上的勤奋来弥补战略洞见的不足,因此在商业竞争中常常陷入被动和困境,难以摆脱或快或慢、或早或晚地黯然离场的命运。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另外一种现象,就是那些暂时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企图利用自己巨大的体量来实现“赢者通吃”,但是最终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仅毁坏了整个行业生态系统,而且自身地位也岌岌可危。
探求新商业文明
这就涉及塑造什么样的商业文明这一重大问题。2000多年来,从开通丝绸之路到地理大发现,从陆地文明到海洋文明,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都孕育了不同时代的商业文明。一个时代商业文明的勃兴和演进,同时也推动了当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进程。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探求新商业文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这是因为,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正在突破气候变化的极限,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疑惧,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撬动了原有的世界政治经济版图,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正在挑战和改变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种种现象表明,整个地球村迫切需要建立既能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性需求,又能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新时代商业文明。这样的商业文明是价值共享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而不是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是动态竞争、生生不息的,而不是竭泽而渔、舍本逐末的。
在新时代商业文明形成和扩散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制度演进、社会结构、组织关系、价值观念都将出现新的变化和变革。变化和变革,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企业是随波逐流、自生自灭,还是主动适应、勇立潮头?企业不同的选择,决定着未来不同的命运。企业家不同的观念和行为,会造就各自不同的企业发展前景。一个国家企业家群体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决定着这个国家对一个时代商业文明的影响力。
中国企业家应该成为构建新时代商业文明的中坚力量。中外企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那些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他们对人性的光明和黑暗有敏锐的洞察力,对科技和人文、历史和现实有清晰的认知,对未来发展趋势有准确的把握;他们具备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定义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在商业实践中又能够及时实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带领自己的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商业竞争中开辟一片又一片蓝海、发现一块又一块新大陆,同时用自己独到的方式方法带动更多的参与者共同构建一个良性互动、生生不息的商业生态系统。无数这样的商业生态系统相互连接、协同发展,就构成了新时代商业文明体系。《中庸》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西文化互融的力量
道理既然如此,那么以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来指导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开创商业文明新时代?
人类先贤的智慧仍然可以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大约在2500多年前,西方文明进入轴心时代,华夏大地出现百家争鸣,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学说。东西方先哲们几乎在同一个时期破译了人类社会的基础密码。在今天看来,虽然当时各家学说在表述方式和表达内容上各有千秋,但其中蕴含的核心理念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然而不幸的是,事实上古往今来人类不同族群之间在文化和价值观上产生隔阂的历史,与人类自己试图消除文化隔阂的历史同样漫长,特别是东西方文化之间“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甚至在许多时光里陷入彼此冷眼相对、见异而不认同的境地。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在汗牛充栋的史书上,曾经有过大量关于东西方文明相互融通的梦想,也记载过不同民族彼此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具体事实。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交流往往伴随着观念碰撞、宗教战争以及对财富的残酷掠夺。其原因可能来源于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惯性、傲慢和偏见,以及个体和族群对自身利益边界的认知、固守和扩张。这大概可以归结到一个“私”字,使得“大同世界”始终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培根曾经说过:“人类心智往往在匆忙的状态下,毫无选择地吸收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并加以珍惜,从此之后事情相继发生,当初所犯的错误会永远持续下去,而不加以修正。”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出文化互融步伐之艰难、天下为公精神之珍贵。
在资讯发达、交通便捷、经济全球化深度演进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犹如一战时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持久对峙冲突的那种状态早就应该结束了。当今时代,以商业活动为纽带,人才与物流、信息与创意,伴随着无孔不入的资本,正在穿越数百年来民族国家的边界而快速交互流动,可谓千帆竞进、万物互联、时空转换、蔚为大观。当然,在这个进程中,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也相伴而生、层出不穷,人类社会共同面临许多考验和挑战。全球化进程与逆全球化思潮相互对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抵触,技术进步与幸福指数相互错位,全球总体物质财富急剧增长,但是地区和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凡此种种现象,再次被《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言中。这就更需要借鉴东西方先贤的文化智慧,进一步发挥今人的战略洞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世界文明史表明,那些充满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思想和智慧仿佛暗夜里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座灯塔,永远都具备独特的价值。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还要让这些有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具备传播和交融能力,并且与丰富的经济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创造更有生机活力的价值体系。这也就好比是构建更为发达的“雷达”,为航海者提供全天候的探测、预警和导引系统。
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拥有自己悠久而不曾中断的历史,具备独特而又普适的人文传统。中西文化互融就是在日益密切频繁的全球商业活动中,搭建起人类思想文化精华互鉴互融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文化传承、观念共享、东西和合、智慧交融和价值再造。
在如今这个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商业活动几乎涵盖了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人类生产的方方面面,并且深度介入人类的生活方式。企业是商业活动的主要载体,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人物。因此,参与建构中西文化互融平台的责任和使命,历史地落在了那些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和企业家的肩上。
当代企业“士”的使命
在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时代,如果说遍布朝野的士大夫和乡贤是“士”,承传着一个族群的文脉,铸造了全社会的精神脊梁,那么在后工业文明和信息技术时代,企业家应该当仁不让地成为当代社会的“士”。
与此同时,企业既是创造经济价值的机构,同时也应该办成一所允公允能、立德树人的教育机构。在这样的机构里,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每一件产品和服务都应该也可以发挥传承文脉、创造价值、播撒正能量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建设成这样的机构,才能有新时代商业文明的塑造,才能使人类文明共存共荣、生生不息。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在麻省理工学院2017年毕业典礼上说:“衡量自己对人类的影响,其标准不在于点赞有多少,而在于触动了多少人的生命;不在于人气有多高,而在于你们服务的人。”他还说:“如果科学就是探索黑暗,那么人性就是黑暗中的蜡烛,照亮我们走过的道路,以及前方潜伏的危险。”在商业活动全方位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今天,伟大的商业机构和优秀的企业家应该有唤醒人性光辉、承传优秀文化的历史担当。
曾国藩曾经说过:“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社会进步的力量,通常来自先驱者对于周密思维模式和高尚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无论是上游的窄窄浅浅、弯弯曲曲,中游的激流险滩、悬沙飞瀑,还是下游的浩浩荡荡、滚滚滔滔,都不可能是笔直的坦途。然而无论如何,百川最终会东归到海,这个“势”不会改变。但是在曲曲折折的行程中人们往往会忘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迷失根本方向、失去初心信心。每当这个时候,“士”对社会的引导和教化就至关重要。
如何引导和教化?关键在于自己和每一位员工学会内省。其实,中国古代圣贤早已告诉我们要做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因此,有志于成为当代“士”是企业家都要经常自问:“我在忙忙碌碌中丢失的‘一’去哪里了?我在勤勤恳恳里丢失的‘中’去哪里了?”在技术迭代不断加快,商业模式千变万化的经济领域,企业更可能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迷失“一”和“中”,丧失化“繁”为“简”的基本能力。企业家要善于把握千百年来历代先贤发现的那些本质规律,洞悉人性,矢志“精一”,让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在市场动态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为全社会生发启迪人心、化民成俗的思想和智慧。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惟精惟一”与参与全球市场的动态竞争其实并行不悖,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守经”就是“精一”和“执中”,“达变”就是在市场动态竞争中求得主动,让自己像溪水一样谦逊,像高山一样坚定,像长弓一样富有弹性和力量。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他既要拥有中流击水、乘风破浪的实践本领,同时还要具备站在高山之巅判断大河走向的远大目光。这种本领和眼光不可能与生俱来,而是既要融通中西方智慧,更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提炼升华思想,也就是孔子说的“推十合一”为“士”。士者,事也,凡能事其事者为士。所以王阳明坚持“知行合一”,要“在事上磨”。大事小事都能认真做并且做好,在做事中磨砺修行,在做事中体会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企业进入一个更高远的新境界。
如今,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造就一个近百年来未有的巨大变局,这个变局将催生商业文明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企业家作为当代的“士”,当善于学习、勇于探索,奋力开拓、砥砺前行,担负起商业文明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刘兴华是中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