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费城市郊,有一个名为Valley Forge的小镇,这里远离华尔街的喧嚣,却坐落着全球最大公募基金Vanguard集团的总部。2019年1月16日,Vanguard集团的创始人、被誉为“指数基金之父”的约翰·博格(John C. Bogle)先生过世,以89岁高龄走完传奇的一生。成立于1975年的Vanguard集团,凭借独一无二的投资理念,从美国市场开始,不断影响着全球基金行业的发展,目前资产管理规模已达5.4万亿美元。
Vanguard集团为全球6800多个机构和2000多万的个人投资者,提供一系列低投资成本、高质量的基金产品以及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服务。2017年5月,Vanguard集团在上海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先锋领航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由2011年加入Vanguard集团的林晓东先生担任董事长。2018年10月,林晓东先生开始担任Vanguard集团亚洲区总裁。已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0层租下2200平方米工作区的Vanguard集团,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是怎样的?林晓东将如何领导团队践行博格先生的独特投资理念?在中国经济走出低谷、万物复苏的四月,《哈佛商业评论》杂志走访了这家具有独一无二股权构架的基金公司在上海的中国区总部。
《哈佛商业评论》:巴菲特曾经称赞博格先生“以独一无二的投资理念在基金业掀起了一场运动,最终使美国的投资者得到了更好服务”,请分享Vanguard集团在短短40多年间成长为全球最大公募基金的关键因素。
林晓东:博格先生创立Vanguard集团时的唯一理念就是“为投资者创造财富”,而Vanguard集团成立于美国经济萧条的1970年代中期,博格先生提出了建立一家互惠基金公司这一大胆尝试,令Vanguard集团成为史上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特批的“由客户共同拥有的基金公司”,这一结构真正将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投资者所有,为投资者所治,为投资者所享”,从根本上解决了资产管理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过去40多年中,Vanguard集团不断通过增加规模效应与经营创新,在全球实现了低投资成本。比如博格先生自己身体力行,出书立著,吸引了一批跟随者,节省了大笔营销费用。经过40年的发展,Vanguard集团已经将集团在美国的资产加权平均费率下降到仅为0.12%,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0.62%。在发达国家的基金市场,各类基金投资策略带来的长期回报差别不会太大,创造超额收益的概率很低,因此基金的管理费用对基金持有者的长期收益来说很重要。
Vanguard集团 在进军海外市场时,都会掀起“先锋领航效应”(Vanguard Effect),如10年前进入欧洲市场、20年前进入澳洲市场时,迅速促使投资者意识到低成本投资的重要性,对当地的低成本基金产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欧洲与澳洲的ETF和指数基金的发展也因此都比亚洲市场要快。其次,Vanguard集团在任何一个市场都不支付发行渠道佣金,这也促使当地分销模式发生改变;目前美国、欧洲以及澳大利亚市场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基本都采用由投资者支付顾问费而非基金支付尾随佣金的模式,这些都让Vanguard集团在全球获得机构与普通投资者的认可。
《哈佛商业评论》:可以说“创新与执着”已融入到Vanguard集团的DNA中,请分享在中国这一DNA将如何落实到公司的运营中?
林晓东:Vanguard集团计划将在中国开展投资管理与咨询、客户联络与服务、市场营销、投资研究等商业活动。在创新方面,从分析中国市场的特点入手,我们注意到中国每年有至少800多万名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他们将对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由此我们计划将通过更多的先进科技手段来提高客户体验、降低投资成本等。我们在中国是一家全新的企业,没有过去的包袱,运营模式和经营模式可以紧贴时代的最新发展趋势。
比如对于中国的零售客户来说,他们有70%的基金都是通过手机购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分销和客户服务方面不断进行创新。这几年中国新兴科技的应用获得超快发展,金融科技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这将促使我们在人才储备、运营模式方面做出一些改变。运营方面的改进将贯穿基金的前端获客、精准营销、开户流程、投资方式、客户维护与服务,我们将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于Vanguard集团 一直坚持的“执着”,无论是对待客户和员工,我们都将沿袭总部长期以来的做法,通过真心付出与持续改进获得客户与员工的认可。
《哈佛商业评论》:你在2011年加入Vanguard集团,负责亚洲销售事业部,经过短短8年时间,如今担任Vanguard集团亚洲区总裁、先锋领航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请分享你的职业发展道路。
林晓东:时间过的非常快,8年转瞬间过去了。在Vanguard集团,我感觉每一年自己都有不同方面的积累与成长。下面四点是我个人总结的一些经验。首先是在职业规划方面有清晰的目标:你在10年内是想成为职业经理人还是有创业的打算?是想成为通才还是专才?此外,对自己要进行优劣势分析,然后取长补短。第二点,长期坚持的精神,发挥出累积效应:据统计在亚洲的基金行业,从业人员在每份工作上的时间仅为两到三年,因此长期坚持非常重要。第三,培养求同存异、达成有效沟通的能力。在Vanguard集团这样的全球性公司,你必须包容多种文化,作为领导者,你不能照搬美国文化,也不能只遵从当地的文化,必须进行良好的结合。在第三点上我深有体会,我每年都要去美国8-10趟,与高管层以及产品、市场、HR、公关、合规等不同职能部门进行持续沟通,以促使总部更新亚洲及中国市场的战略。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源于长期积累,而这来自于不断沟通。最后一点是学习能力,在如今瞬息万变的数字化时代,在深入领会总部的经营理念以及组织文化的基础上,你必须快速了解本地市场的投资模式,实时追踪市场的变化,对内对外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
《哈佛商业评论》:作为一名资深的领导者,你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你认为领导力最重要的因素包括哪些?
林晓东:对于我的领导力风格,我常以“太极者无极而生”这句话来概括;在西方管理理论中,被称为情景领导力。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我认为真正优秀的管理者没有固定模式,每个公司有不同的文化,你的下属、同事、员工每个人的性情与思维方式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你很难用自己固定的方式去进行领导,要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根据具体的对象与情景不断进行调整。
当然,也要有核心的价值观:首先是长期的视角与愿景;第二是要把自己放在别人的处境考虑问题,即你的上司、员工、客户需要什么,如何做才能既符合公司的利益,也符合个人的需求;第三是结果导向,牢记一切流程、计划、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期待中的结果。最后一点,就是有效沟通,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与实施决策。
《哈佛商业评论》:你在选拔人才时是如何做决策的?你刚才谈到将雇用更多本地人才,发展本地团队,请问目前的进展如何?
林晓东:我们在选拔人才时,首先要考察的是总部选拔员工的三大标准:个人长期发展的愿景与渴求;个人的敬业度;快速学习的能力。在亚洲和中国市场,我们增加了其他维度的考核,包括对外资企业文化的适应与包容度,并加强了对学习能力的要求等。
我在8年前加入公司时,是亚洲区管理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而如今我们的管理团队中有60%来自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他们大部分都由我亲自招聘的。我们总部对人才的观念一直非常开放,不过最初我在招聘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员时,将要求提得比较高,因为一开始不能犯错,我要向总部证明我能够找到优秀人才;当我所做的招聘让总部感到放心后,总部对我们就更加信任。Vanguard集团已经将中国市场视为除美国之外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而且我认为现在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时刻,本地团队还将持续得到发展。我们会努力将Vanguard集团中国的业务发展成为全球资本投资中国的桥梁,同时为中国投资者投资海外搭建桥梁。我个人也将积极参与国内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组织的研讨会与研究项目,代表Vanguard集团中国分享资管行业的全球最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