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工作家庭关系中,由子女教育带来的影响非常强烈,这不容忽视。
廖琦菁 | 访 李源 |
一些数据表明,中国是全世界双职家庭比例最高的国家。多数关于双职家庭的研究,聚焦于伴侣双方互相的影响,而在中国,子女教育也深深影响着夫妻双方的职业发展规划。《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就此问题采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组织管理系副教授宋照礼。他用工作家庭关系的四象限,来界定子女对于夫妻工作的相互影响。如果工作是一条横轴,家庭是一条纵轴,工作家庭关系就出现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工作对家庭的冲突;第二个是家庭对工作的冲突;第三个是工作对家庭的促进;第四个是家庭对工作的促进。子女教育如何在四个象限里与双职父母相互影响的呢?以下是采访节录。
HBR中文版: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双职家庭受子女教育影响的问题最为突出?
宋照礼: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中国教育资源的问题。在相对发达的国家,教育资源也相对比较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分布比较平均。但中国教育资源向发达城市集中,在地域上高度不均衡,公共资源对义务教育的支持相对偏弱,而中国父母又非常重视子女教育。这就让子女教育问题变得非常突出。
从冲突的角度来看,子女教育和双职家庭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我们从不同人群分析。低收入人群,比如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夫妻外出打工,如何带孩子无非两种选择,或是把小孩交给祖父母,做留守儿童,另外一种是把小孩带在身边,就读务工子弟学校。但这两种选择,对于相对低收入的外出务工人员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论是个性成长还是学业方面,父母都很难照顾好。而在大城市里他们又不一定能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对于中等收入人群来说,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会有相对比较好的教育资源,但在同一个城市里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这给父母带来精力和财务两方面巨大的压力,中国父母的养育焦虑恐怕也可以排在世界首位。
我自己亲戚,小学一年级除了考试排名之外,还有繁重的家庭作业,从小就是11点以后才睡觉。父母要照顾孩子,指导学业,这些压力对父母的工作会产生影响。
高收入人群在这方面的压力是否会小一些?
并不会。收入相对比较高的家庭,把小孩送到海外读书的比例就很高。我在新加坡就看到很多这样的中国家庭,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母亲辞职带着小孩来海外居住。这类情况下,夫妻一方或者两方保持稳定高收入的压力就会比较大。还要承受夫妻两地分居的压力,家人也会担心孩子在海外的适应情况、安全等等。
所以子女教育传递到工作中的压力在中国是普遍现象,不同的收入人群都有这个问题,只是它表现形式可能不太一样,这是由子女教育带来的家庭到工作的冲突。
工作给子女教育带来的影响就很显而易见,很多父母都在应该减少工作更多陪伴孩子,还是应该更多投入工作以保证稳定的教育资金之间,做艰难的挣扎和选择。
那么子女教育会对父母职业有何种促进呢?
拿我个人举例,我和太太都在大学当老师,我们有两个小孩,老大16岁。那么陪伴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我和太太观察到比我们年轻30岁两个小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过程。从一个终身学习的视角,这对于我们理解下一代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做教师的职业而言,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他们,知道他们所面临的环境是什么,他们关心什么担忧什么。这拉近了我和学生间的关系。
可以说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而言,投入到与孩子的亲密互动上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在工作中看到回报。
从更广义的角度上来讲,我们提倡终身成长,事实上,养育中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在成年后,各方面获得成长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除了稳定的教育投资之外,父母的工作还带来哪些好处?
正面影响肯定包括稳定的教育投资,还有其他资源的支持。拿我自己家庭举例,两个小孩对学术会比较有兴趣,学习多种语言、比较早接触哲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书籍,这应该和家庭里父母经常讨论工作和学术有一些关系。
负面的影响,包括父母工作压力对孩子情绪的影响,更换工作地对孩子学业的影响,不稳定的收入对教育投资的影响等等。
对于公司、团队来说,可以为双职父母提供哪些支持呢?
从工作与家庭互为促进的角度来看,有很多方面可以考虑。首先,可以提供更灵活的工作方式,比如远程办公,减少出差,更灵活的团队协作等方式以缓解不同养育阶段的父母的压力;其次,可以多帮助员工建立亲子关系,比如鼓励员工带孩子参观父母的工作,或者举办亲子活动;最后,如果有条件,可以为员工的子女提供短期实习机会,以增加社会实践的经历。
子女教育和工作家庭关系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在学术领域相对忽视,但是对中国家庭有意义的题目。期待学界对这个题目更多的关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