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面对原材料短缺、员工无法返岗、市场萎缩、资金链脆弱的巨大压力,企业怎样才能活下来?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献计献策。但慷慨激昂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心灵鸡汤只是隔靴搔痒,抽象理论远离实际情境,有些应急对策又往往是饮鸩止渴,会使企业元气大伤。要知道所谓妥善对策从来就是不存在的,而消极等待只能使局面更加恶化。很多时候,遇到任何困难,我们只能“先自助,再共助,实在无法克服时,才寻求公助”。先让企业活下来,再努力活得好一些,最后争取化危为机。那么,作为企业家,应该做些什么来渡过难关?这里有一个日本企业的案例值得参考。
爱信精机在火灾中重构起供应链
这是日本企业界很经典的一个案例:1997年2月1日,丰田系下属公司爱信精机发生严重火灾,预计全面恢复需要整整2个月。爱信负责提供丰田全部车型的刹车控制器,几乎是其唯一供应商。而这个部件由100多个零件组成,需要基于专用精密机械、特种刀刃具以及熟练技能工人的磨合型生产。刹车控制器的提供,会导致丰田所有总装厂停产2个月(当时丰田全球产能已超过600万台),可谓灭顶之灾。
然而,当丰田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幸灾乐祸的时候,丰田在短短的3天内就构建起替代的生产体系,涉及200多家工厂的协作和100多个零部件的制造,总装厂仅停产了2天,创造了汽车史上的奇迹。其原因就在于丰田并不是单独一家公司,而是由起码3个层次600多家公司组成的系列集群。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发挥集体协同的力量。
在爱信精机判断火灾会造成严重后果时,就开始打电话与100多家厂商联系(包括爱信自己的供应商22家、丰田汽车、丰田的长期供应商36家、外部供应商4家、机床厂商70家),寻求协助,都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公司同时成立了救灾指挥部,建立了生产关联组、物流组、外协组和内协组。对表示可以试制某个零部件的企业,爱信迅速电传设计图,并与电装共同成立了机床和刀具的调配中心,由物流组火速提供给对方。在上述过程中,丰田持中立立场,并未主动要求哪个厂商去做什么,但一切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同时,丰田第一生产技术部实验整备课也在抓紧试制刹车制动器,以备万一。从中可见丰田自身有强大的能力“冗余”,能使“自助”与“共助”同步进行。
按照“厂商试做-爱信认证-批量生产”的程序,爱信精机在3天内就重构了刹车制动器的生产线。也许有人认为这并不困难,但实际上很多零部件要达到航空级的加工精度,需要克服大量工艺和制造上的难题。所以当时有500多名各厂商的技术人员,聚集在爱信精机协同攻关。这么多人,又来自不同的企业,如何能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各司其责,还不混乱争吵呢?这就体现“功夫下在平时”的效果。丰田系列各层(如协丰会、丰进会、丰荣会)企业之间平时有密切的互动,跨层的交流也很频繁。包括高管、研发、营销、人力甚至财务人员都有非正式组织,一般在周末活动。这次几百名技术人员,大多是一个叫“自主研”的组织成员,基于平时的交流了解,关键时刻才会配合默契。
最让竞争同行迷惑不解的是,这一切活动都基于自发、自愿,事前没有任何谈判交涉及签订合同。这就是系列与外包的本质区别。那么,如何补偿协作企业的付出呢?最终,爱信精机主动承担了协作企业的全部直接费用(如劳务费、工具和设备损耗等)。但这些企业的间接损失如何处理(如专用设备后期的空置、对外部厂商订单的误期赔偿等)?俗话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丰田最终将1997年第一季度一级供应商对丰田的销售额加价1%,返给对方(合计150亿日元),而供应商们又主动将大部分转给了二级、三级,直至非丰田系企业。就像一个大家族,“越近的关系越要多忍让,越远的越不能让人家吃亏”。
日本型企业集团与企业系列,构筑了世界上最复杂的企业互助网络。而我们大多数企业仍然喜欢单打独斗,没有将构建良好的企业间关系放在战略高度来考虑,遇到大的冲击就会非常脆弱。更有个别企业无视国际准则和责任底线,行为乖张霸道,也就难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局了。当然,在这个案例中,到最后,对于这一奇迹,没有报奖评优,没有感谢表彰。坏事就是坏事,教训不会自动变成经验。所以爱信精机在后来编集了《紧急生产恢复行动指南》,发放给每家企业,让这次事件中的教训形成共同的“组织间记忆”。
面对疫情,中国企业应对之道
上面的案例印证了俗话讲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做企业就是如此。所以,要重视搞好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甚至要搞好与竞争对手的关系。能做到这一点,也许关键时刻会救你一命。在当前疫情下,除了寻求互帮互助之外,企业还能做什么?我认为以下三种方法值得重视。
方法一:化解“斯托克代尔悖论”,做一个“基于现实的浪漫主义者”。要认清现实,认识到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冲击的严重性。在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各类产业和地域经济高度互补关联,中国经济和企业活动已深度嵌入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一切都与17年前的SARS时期大不相同。认为困难会马上过去,一切重回常态的想法非常危险。这不是一只“黑天鹅”,这是一头“灰犀牛”。莫忘“墨菲法则”:“你讨厌的事情终归会出现的”。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30多年,为何不会有一次深度调整?享受了全球化的红利,为何不用承担全球化的风险?追求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的优势,为何看不到其背后的成本、代价和脆弱性?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讲述了他采访的一位越战中被俘美军将领斯托克代尔的故事。柯林斯问,“你为什么能熬过这艰难的8年,坚持到最终获释?”斯托克代尔说,“因为我从不失去信心。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出来,一定能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孩子。”柯林斯又问,“哪些人没能活着走出来?”将军回答,“是那些太乐观的人。他们这些人会想,‘圣诞节之前,我们一定出得去。’圣诞节来了,然后过了。他们又说,‘复活节之前,我们一定出得去。’复活节也到来了,也过了。然后是感恩节,然后又是圣诞节,如此往复……最后,他们抑郁而终。”将军接着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你不能把信念与原则搞混,信念是你一定会成功,而原则是你一定要面对现状中最残忍的事实,无论它们是什么,需要我们一步步去克服。”
“斯托克代尔悖论”揭示的是,盲目乐观最终让你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因为你会倒在明天的晚上。但同时,盲目悲观也无必要。过去这100年左右的时间里,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经济危机、巨大的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的蔓延……但我们依然生存,经济和社会仍在进步。所以要做一个“基于现实的浪漫主义者”。
方法二:不舍不得,忍住短痛,断臂求生。面对巨大压力,企业自身不能忍痛做出调整,局面不会自动好转。不管你投了多大本钱,不管你费了多少心血,都应该把非核心的资产卖掉,把不重要的业务停掉,将看不到回报的项目清盘,从非关键的地域撤出,请那些不能与企业共渡难关的人离开,收缩战线,断臂求生。企业要放弃幻想,去边缘保核心,舍局部保整体,在“长夜降临,凛冬将至”的时刻,一定要做减法,保存体力和实力。
这一过程可能极其痛苦,但只有如此,才是真正对家人、员工、客户、政府乃至社会负责。否则最终依然将耗尽所有,难逃厄运。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企业家,要清醒、理智、淡定和收敛,不要冲动、盲从、折腾和发散,多分析本质,少传看表象,多求理解协同,少做粗暴自利,坚持活下来,等待春天重归。
方法三:靠“倒腾”增能力,让“资源条件化,条件资源化”。
记得一位企业家讲过,做管理就是“倒腾”,让“资源条件化,条件资源化”。这句话讲透了经营管理的本质——在“静”和“动”的转换过程中提升能力,创造价值。一个企业你经营了几年下来,总会有许多资产积累,包括愿意跟你同甘共苦的员工,对你的产品和服务比较满意的客户,信任你的供应商,这就是你的资源。但资源是静止的,除非你靠愿景和目标把它们激活,进而将它们编织到你的业务活动之中,使其潜在作用成为显现作用,保有价值成为发挥价值,部分功能融入整体功能之中,达成各种资源的互补相乘效应,才能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条件——这就是“资源条件化”。
另一方面,在动态环境变化中,这些资源的组合匹配都是暂时的,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也会不断调整,只有把不同动态条件下各种资源组合的经验和内在机制提炼出来,形成组织的无形资产(如专利、品牌、市场地位、客户关系、组织向心力等),才能成为企业在任何挑战下都能够依靠的资源——这就是“条件资源化”。只有在基于从静到动,从动到静反复的“倒腾”之中,企业的能力才能得以不断提升。要注意,是“倒腾”而不是“折腾”。通过“倒腾”重组资源,创造机会。而困难局面下如果是“折腾”,只会让企业“体力”消耗得更快。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都遭受了重创。通用汽车决定向美国政府申请200亿美元的援救,而且高管们原准备乘直升机去国会陈述的,后因遭到舆论的痛斥才改乘了火车。当时福特汽车也很困难,有人问福特为什么不去申请援助,时任CEO穆拉利说,“我们还没有到向美国人民伸手的时候,我们要先自己救自己。”所以,尽管福特汽车问题重重,但仍然在美国获得尊重。
在遭遇灾难的时候,企业和组织一条基本的求生路径是“先自救,后共救,再求公救”。如果你能果断自救,还有人能与你同舟共济,实际上你离“春天”已经不远了。在当前的疫情下,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努力,遏止疫情,恢复生产,为企业营造减压减负的政策空间。但是,一切政策、措施产生效果都需要时间,企业不能靠等,而是先要立足自我,通过自救和共救赢得时间,创造出重生的条件。
杨斌| 文 李全伟| 编辑
杨斌是南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