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持续扩散,各国进一步收紧疫情防控措施,二季度全球经济的低迷状况仍将持续。新冠病毒可能造成今年全年世界经济萎缩近1%,股市重挫、许多公司关门,人们面临着生死无常。经济学家预测,新冠病毒危机将从根本上重塑全球贸易。此次疫情不仅凸显了全球供应链风险,给企业运营造成严重威胁,也对企业管理者危机应对提出了极大考验。虽然中国已经较好控制了疫情,但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很难说已经走出了至暗时刻。企业要如何在这场动荡中生存下去?哪些实践措施可以帮助企业应对疫情挑战,转危为机,同时为后疫情时代做准备?
为此,联办传媒集团总裁戴小京与IBM大中华区CEO包卓蓝(Alain Benichou)进行了深度对话。戴小京认为,“新冠病毒可能长期与人类共存。作为企业我们必须凭借强大的适应能力去适应新环境。”“世界正处于一个达尔文时刻,只有兼具爆发力和韧性的企业才能够存活。”包卓蓝说,“作为全球化公司,我们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技术,让这个世界继续保持连接。”他们在对话中探讨彼此对企业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的独到见解,这些问题对中国所有企业的未来都至关重要,不论是大型银行或电信公司、中小制造业企业、商业企业还是服务业企业。
以下是对话摘要。
疫情与宏观环境
戴小京:疫情的暴发几乎扰乱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是历经几个月,我们面临的危机就从疫情蔓延至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疫情大流行带来的重要话题之一是,反全球化的声音甚嚣尘上,这种趋势对原有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跨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感受会更为强烈和直观。作为一家全球性公司的大中华区CEO,你认为逆全球化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跨国公司又将如何应对?
包卓蓝:是的,我听到了去全球化的声音。同时,我也听到了更多“在一起”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公共卫生危机,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才能打赢这场战争。正是处于如此背景之下,我们才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主要经济体之间互相协作、互相依存是何等重要。
逆全球化何时才是尽头,可能无人能给出准确答案。我们正处于一种所谓“新非常态”,堪比达尔文生死考验的时刻,只有兼具爆发力和韧性的企业才能存活。如你所知,IBM是一家全球化公司,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价值观和理念是与逆全球化趋势完全相悖的。IBM中国是一家植根中国的企业,我们招聘本地员工,多年来助力中国的创新,这与我们在开展业务的每一个主要国家一样。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技术,让这个世界继续保持连接,让每一家全球化企业的多元文化价值充分体现,是我们最为重要的目标。我们会继续帮助中国抗击疫情,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云端迁徙,快速、敏捷且坚韧地渡过这个关键时刻,在“新非常态”考验中胜出。
戴小京:逆全球化将损害全球企业在本国以外创造价值的既有能力。在当前情况下,你认为跨国公司的价值是什么?IBM作为一家较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本次疫情中扮演着怎样独特的角色?
包卓蓝:从长远来看,IBM对社会的进步必会有所助益。抗击疫情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命。拜技术支撑所赐,IBM不仅实现如常开工,且保证团队健康平安,包括曾被派往武汉的768名员工。IBM中国团队凭借其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所获得的先行者经验,不断发掘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价值,快速为企业定制了五大集成解决方案(Big 5)。这个方案不仅有助于IBM自身业务的增长,还有益于中国的生态系统,推动疫后的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进入新常态。
数字化工作场所是五大集成解决方案的首要概念。借助数字化工作场所,所有员工可以实现在家办公,需要前往现场的工作人员也能通过此方案顺利安全地完成任务。中国有56家高端医院采用了IBM健康医疗领域的设备,为此我们需要派遣员工去现场勘察并布置设备和系统。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先发制疫,同时可以防患于未然。疫情中,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远程办公,网络攻击无疑也摆好了架势,以另一种方式利用危机牟利。企业遭遇网络攻击的比例上升了2000%。为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这不仅对抗击疫情有重要意义,在新非常态过渡到新常态的过程中也会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对未来的整个中国社会和世界经济都影响深远。
对于企业在供给和需求方面的难题,我们给出了供应链战略规划和优化解决方案。此方案不仅能帮助企业在突发危机时及时调整关键物资、设备、产品的生产,持续优化供应链和物流链,还有助于企业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实现降本增效。再者,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新远程工作方式,能为企业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业务流程自动化和基于AIOps(IBM 认知型运维解决方案)自动化运维的认知型多云管理服务,这些解决方案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作用不可小觑。
我认为这是达尔文时刻,是对适应力的真正考验。据我观察,已为数字化做好准备的企业在疫情中表现出色,效率很高。事实上,很多中国企业已数字化就绪。它们都具备在达尔文时刻快速且敏捷地做出调整和应对的能力。为了使企业能够兼顾速度、安全、灵活性和经济效益,我们正在打造混合云平台。这一平台是建立在IBM主机、服务和中间件领域持久平台的基础上。它是推动企业转型的重要力量。作为整个IBM公司的重中之重,混合云平台与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必将密切相关。
戴小京:你对新非常态和新常态两个阶段的划分很独到。虽然目前很多中国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也有一些本地公司面对当前混乱局面表现还不错,疫情甚至让它们的实践成效更加显著。你认为中国的行业和企业市场格局将发生什么永久改变?企业如何在这个达尔文时刻取得胜利,并在疫情过后创造可持续增长?
包卓蓝:中国企业不仅是抗击疫情的先行者,而且是恢复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先驱。很多企业正在稳步重建正常的工作和运营秩序。这也是全世界企业和经济体都将着手的下一步。此次疫情触发的流动性和现金流挑战,致使企业陷入艰难困境,这一点清晰可见。疫情引发的一系列难题我们都感同身受。因此只有各个经济体紧密团结,才能够共渡难关。
实际上,新冠疫情将成为一个触发点,触发中国企业重新思考一些问题。据我观察,在过去,中国企业倾向于绝大部分事情自己做,诸如IT、人才和软件开发,均由内部人员完成。我称这种做法为自我集成式。相形之下,欧洲和美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出于资金和专业人才的考虑,几十年前就开始逐步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此次疫情之后,中国企业可能会重新思考其运营模式。它们或许会选择将一些非核心业务,特别是IT业务,进行外包。此举不仅可以节省开销,还可以最大化利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专业知识。
我们正处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交错的有趣时间节点上,技术从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助力作用。因此,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一定会是那些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懂得利用数字化转型,或者使用数字化集成解决方案的先行者。
挑战与对策
戴小京:你认为这是一个达尔文时刻,是对企业适应能力的生死大考。这种从生物演化生存的角度来审视企业适应能力的方式,我们也一直尝试在企业管理和架构中使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过一篇名为《企业战略生物学》的文章,比较系统阐释了类似观点,文中提到一些重要结构原则例如“模块化”“战略冗余”,以及行为取向“接受意外”“及时反馈和自适应”等等都很有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应对达尔文时刻,你们的具体的实践和举措有哪些?再者,中国企业不仅要努力活在当下,还需要为后疫情时代做好准备,关于这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包卓蓝:优先事项之一是在整个业务中树立创业者思维。创业者思维是指一家企业能否快速发展并抓住市场机会,也就是要灵活、务实和追求速度而不是优雅。法语中对此的表述是“速度重于优雅”,即企业生死重于表面文章。相较于改变那些持久的价值观以及对信任、合规和安全的追求,现在当务之急是快速适应新常态,允许进行试验,建立创新项目。此时速度决定一切,如果要失败,就快速失败。我们称之为快速试错过程。当然,快速并不意味着盲目。所有想法、分析和决策都应以事实为依据。我认为这一理念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
借助5G技术支撑,新变化和新趋势会越来越快地浮现出来。这就意味着很多决策点在新常态下都需要尽快落实到基层中去。5G技术承载着我们未来的大量工作负载、数据和信息。比如现在已经来到中国的边缘计算技术理念。这一技术理念可以让所有负载和服务尽可能地贴近每一个人,给市场带来更多机会。当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交错重叠的大环境呈现出新机遇,与之相应的新变化就需要企业自行促成,因此创业者思维就变得至关重要。中国知名白酒企业五粮液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始终保持着强大的适应能力,是因为它敢于通过数字化赋能,快速变革企业业务模式。从根本上说,企业要想成为领导者,就必须不断创新,必须转型。
戴小京:关于企业家精神,我们深有体会。企业家精神不能只是停留在企业顶层,而是要贯穿到企业的基层和细胞层。同样出自《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名为《终结科层制》,作者以海尔推行组织扁平化,鼓励小微创业为例,指出这种方式能唤醒基层员工的创业精神,让企业更好地去适应不断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和响应速度。技术变革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它推动了企业的制度变化,比如扁平化和对外部的快速响应。
作为一家企业,我们在疫情暴发之后,也被迫做出很多改变。比如说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的转换。我们虽然派遣了很多记者前往一线采访,但更多的业务和工作都转到了线上。借助线上这种办公模式,我们让工作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便捷,间接推动了组织的扁平化。因为疫情的冲击,每个人对线下的依赖都在降低,我们越来越多的生活和工作部分会转到线上,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宽带、云、AI(人工智能)的依赖。这也是我们要去适应的变化。
有专家甚至认为新冠病毒可能长期与人类共存。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关键时刻,我们目睹了空前挑战和巨大机遇并存。作为企业,我们必须凭借强大的适应能力去适应新环境,不断经受某种“达尔文时刻”的生死考验。这种适应能力使企业变得坚毅。坚毅组织不仅要求最高领导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同时需要企业的战略、愿景、组织架构、人员、技术等与之相匹配。
美国时间5月6日IBM在线上举行了Think 2020全球大会,你们的新任CEO 阿尔文德·克里什纳(Arvind Krishna)可谓“临危受命”。这样的场合他一定会发表讲话。他对IBM的未来有哪些重要部署?
包卓蓝:此次大会全部转移到了线上,比过往更加盛大。参会客户有33000名之多,是去年旧金山参会人数的3倍。如此看来这将是一个新常态。会上IBM新任CEO阿尔文德·克里什纳提出了一个大胆且重要的预测。他认为,在AI的加持下,不久的将来,所有企业都会变成AI企业。据IBM商业研究院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只有14%的企业真正用到了AI。但我们依然坚定地认为,100%的企业将来都会跨越初期概念验证,将AI推广至企业运营中的每一环节。基于大量数据支撑,AI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快做出正确决策。当然,人们可能会对AI存有偏见,这在所难免。因此我们要打造值得信赖的AI。
整个世界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两种心态的交锋,一种是固步自封,一种是成长型。具备成长型心态的企业才会勇于尝试,才能实现创新、协同以及持续不断地成长。在进入新常态之前,我们可能还需要历经一段新非常态。无论处于哪个阶段,我们都可以利用目前已有的技术资产来强劲自身。如此当疫情结束,我们会比以往更加强大。
刘隽| 文 时青靖| 编辑
刘隽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