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新一轮造车运动席卷而来,华为与传统车企联合打造的首款电驱轿跑SUV已官网推出,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百度宣布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恒大和比亚迪更是掀起新一轮造车竞赛。全球资本聚焦汇聚,造车盛宴前半场开启。
面对来势迅猛的造车浪潮,人们不禁联想到几年前中国手机的制造盛宴,但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支撑手机底层的芯片受到限制,制约了中国手机制造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如同手机的芯片一样,支撑汽车生产的是高端工业母机,它的创新和发展是否会遇到阻碍,中国造车盛宴后半场的结局是否会走出不一样的命运?
通过两年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高端工业母机的制造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选取了和发达国家差异度较大的创新路径。这种创新之道,有效地避免了过去手机芯片的那种情况。中国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选择的这种路径同时为其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预留了更大的调整空间,从而保证企业创新持续向好发展。本文还总结三点相关启示,供中国企业管理者以及相关人士借鉴。
创新遇到挑战
汽车的生产离不开高端工业母机,汽车生产的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以及模块成型、薄板冲压和生产零部件的机器均由高端工业母机制造。高端工业母机是指数控机器装备与基础制造装备中具有高性能、智能化和复合化等特征的高端产品,是“制器之器”。高端工业母机的创新和发展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石,具有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制造企业一直在奋起直追,在2017年中国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的创新专利年增速追平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达到30%以上的年增速。中国企业的创新专利总量位居全球四大强国之一,与美国、德国和日本并驾齐驱。
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国企业对国际先进知识的积极学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积极拥抱外部的学习机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学习知识,提高企业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和技术转换能力,带领企业攻克一道道研发难关,在创新上取得突破。令人难以预料的是,2018年国际环境发生骤变,打乱了中国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原先积累的有效创新模式。中国企业向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学习机会和交流途径受到了限制,并且短期内可能无法恢复。这是中国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面临的最严重挑战。
面对挑战,中国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未来创新的命运是什么?中国企业家应该怎么做才能持续地带领企业创新?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分析中国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和发达国家企业的创新路径和关键技术特征的相似度。若中国企业与这些国外领先企业的创新路径和核心特征相似度较高,那由于受限会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若相似度较低,即使受到国外的限制和制约,中国企业仍然可以走自己特色之路,并且可以在非重合或者有区别的技术空间中提前布局,为企业未来的创新路径规划未雨绸缪。
创新的两大路径
著名的创新和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的路径是一系列的知识重组过程。企业是把分散的、不同的知识模块通过特定的方式和结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创新,这个理论也被学术界称为知识重组理论。支撑创新的这些底层知识的重要特点是刻画企业创新的核心特征,这些核心特征在长时间的创新过程中的动态轨迹,形成了企业的创新路径。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对支撑创新的底层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和选择,了解知识特征,并将这些知识特征进行合理有效的重组和搭配,带领企业产生创新。根据支撑创新的底层核心知识的不同特征,企业创新有两条重要的创新路径。
知识广度创新路径。知识广度创新路径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通过企业对可支配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和选择,从而使得支撑创新的底层知识广度高,即知识的多元化程度高。企业的广度创新路径,可以把来自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模块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知识领域中进行更广泛的融合,由这种核心知识特征形成的创新更容易把不同视角的创新知识理念结合在一起,从而为企业产生高质量的创新。同时,由于依靠这种知识广度创新路径从事创新,企业需要在内部知识、资源和组织协调方面进行更高程度的多元化融合,这也给企业带来较多的冲突和矛盾,因此,企业通过知识广度创新路径进行创新的失败风险比较高。
知识深度创新路径。知识深度创新路径是指,企业在创新中选取的支撑创新的底层知识的深耕度高,即这些核心知识均集中在相同或相近领域,企业对这些知识的熟悉度高。当企业选择知识深度创新路径,把同一领域的知识模块进行深度挖掘,将其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这种核心知识的重要特征是源自对领域的深度了解,企业更能获得更深层次且其他企业不易发现的洞见,同样为企业产生高水平的创新。但是,企业利用知识深度路径进行创新时,也会因为对相同知识的过度使用,将难以产生有足够的新鲜创意支撑创新,从而导致企业创新失败。
由此可见,这两种创新路径各有优缺点,企业在创新中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选取合适的创新路径。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两种创新路径并不是对立的,即企业既可以依靠知识广度创新路径,也可以利用知识深度路径带领企业创新,从而使得两种创新路径在企业都得到发挥和应用。由于企业两种创新路径需要的资源、知识以及组织沟通协调方式的不同,同时采取两种路径进行创新的成本高,难度大,对企业的要求高,因此,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难度,通常选择以一种路径为主要导向从事创新。
中国的创新选择
为了分析中国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的创新路径,以及明晰中国企业和发达国家企业的创新路径的异同,本研究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领域专家,通过一手调研和二手数据结合的方式,耗时两年,整理研究了全球51178家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的创新专利数据,共计153456条创新专利。这些数据从2009年至2018年,来自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重点关注全球四强国家:中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的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的创新,并对中国的重点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通过对四个国家的全部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每一家企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创新路径值进行计算,我们发现,中国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的创新路径与其他国家的企业有所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图“四国企业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创新路径值比较”所示,美国企业的知识广度创新路径值较高,即美国企业更多选择以知识广度路径为主要导向进行创新。美国企业这种选择和其企业家对组织内部的文化考量有关。美国企业注重组织文化多元化的培养,企业在创新中,通过选择知识广度创新路径,更有利于把组织多元化的优势发挥出来,助力企业创新。与之对应的,中国企业的知识广度创新路径值较低,而深度创新路径值较高,即中国企业更侧重选择在同一领域通过深耕而进行创新。这与中国企业文化有关,中国企业文化注重“集中力量,优势突破”,企业在创新中,通过选择知识深度创新路径,能有效把组织善于琢磨、深耕细作的优势发挥出来,促进企业创新。同时,我们发现,德国和日本企业的创新路径较为接近,并且兼顾两种创新路径,知识广度和深度创新路径值均位于中国和美国对应值之间。
由此可见,中国的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创新路径,当前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创新路径有较大区别。中国企业在创新选择中,不以开发更多不同领域的多样化的新知识为主要导向,而注重对已有知识领域,主要核心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攻关,重深度,求甚解。中国企业的这种创新选择,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在创新中投资开拓新领域的试错成本,减少组织冲突和矛盾,也可以帮助企业利用组织和社会文化,进行创新。当前,由于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的创新路径差异度较大,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时,中国企业仍然可以在相对的一段时间内沿着当前路径推进,也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争取到未雨绸缪、冷静研判、提前布局的空间。
三大启示
造车盛宴离不开高端工业母机的支持。通过本研究,我们总结三点相关启示,供中国企业管理者,包括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的掌舵者、造车企业的领航人,以及造车浪潮的职业投资人借鉴。
第一,注重企业创新路径的异同。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的掌舵者,需要明晰自身与国外企业的创新路径的差异性,在未来国际技术的学习交流中,找到和自身企业创新路径最为接近的企业进行学习。这样做往往事半功倍,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吸收相关知识,帮助企业创新。掌舵者也需要清晰判断与国内同业竞争企业的创新路径的相似性,尽量在未来的创新和发展中,避免红海竞争,开拓蓝海创新。
第二,国产创新替代提前布局。造车企业领航人,可以通过了解高端工业母机的国内外企业创新路径的不同,对当下和未来的国际环境做出精准判断,为自己企业的未来做出战略规划。例如,特斯拉的上海新工厂的两条生产线中,一条来自德国,另一条来自中国(济南二机床——中国高端工业母机的优秀代表企业),已提前完成布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造车企业的掌舵人,更要发挥自己的先发优势,兼顾已有的国际引进和当下或未来的国产创新替代,为造车事业长期持续发展完善布局。
第三,底层支撑装备创新特征考量。造车浪潮的职业投资人,在对造车企业的分析中,不但要对汽车产品本身的技术、服务等各项指标以及产品的市场前景等进行评判,并且要关注支撑制造汽车所用的高端工业母机的创新路径特征。投资者要分析造车企业在相关的流水线、模块和零部件生产的机器装备中,来自国际和国内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创新路径与行业竞争者的相似性和差异度,从而做出更为系统的投资判断。如此做法能够防范未来企业因创新和技术受阻的经营风险,从而为自己的投资赢得长期受益。
造车之路漫长,越往后困难越多。中国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的掌舵者如何选择创新路径,将起关键作用。中国高端工业母机制造企业只有坚定走自己独特的创新之路,才能把握主动权,让中国造车企业的发展没有隐患。
肖婷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奕飞和余天骄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苏铮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高级工程师。
肖婷 潘奕飞 余天骄 苏铮 | 文
李全伟 | 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