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智能化的生产线正在井然有序地运行,用户的实时订单不断在电子显示屏上更新,这些订单即刻得到响应,由智能系统进行自动排产,各生产工序已经实现模块化与互联互通,根据个性化订单要求,一条生产线上能产出不同型号的产品,产品下线后遵循“不入库”原则,直接进入配送环节,送到消费者手中。
这是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的一个典型场景。据了解,海尔集团目前已建成16家互联工厂。为什么海尔集团如此大力地建设互联工厂?这与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有关。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消费互联网的繁荣创新,带领人们进入数字经济时代。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应该怎么做?海尔集团的战略与实践反映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从消费互联网转型到工业互联网。
在国际层面,自“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于2012年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方向和战略目标,包括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主要工业国家纷纷布局。由此看来,工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全面深化的转型要求,也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数字化赶超的重要机遇。
那么,工业互联网未来的产业格局如何?在这一契机下企业该怎么做?本文将主要关注这两个问题,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战略建议。
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补全数字经济完整图景
数字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率先在消费互联网的领域引爆了蓬勃的创新与推广。顾名思义,消费互联网将互联网技术赋能C端的应用场景,由于能最直接地对接终端的消费者,消费互联网的形态清晰鲜明、可感可知、深入人心,是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后来居上,已经形成了蓬勃发展、具有中国创新特色的数字生态。
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方向,工业互联网的落地似乎无法像消费互联网那样迅速。海尔集团在家电行业已经积累了大量数字化经验,不过推广到其他行业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深耕。这或许能够印证为什么美国通用电气旗下的Predix平台走向失败。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先驱者,Predix平台一开始聚焦于旋转设备(如航空发动机)的智能维护,发展势头良好,但从2013年起,Predix开始设想建立一个通用的工业互联网大平台,投入大量资金去开发通用型的工业软件,步子迈得过大,却忽视了各行各业高度差异化的需求,缺乏细分知识与经验的沉淀,最终在2018年被母公司剥离。
为什么相对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更难以落地?如何更好地理解两者的特点和发展机制?表“数字经济转型: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的对比”总结了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在用户需求、平台形态、连接层次和网络效应这四个方面的重要特点。
用户特征。消费互联网主要对接个体用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消费互联网的影响如此深入人心,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被其覆盖。总体而言,个体用户的需求同质性较高,因此,消费互联网往往利用数字技术搭建一个标准化的应用场景、提供数字服务。举个例子,消费者对于购物的普遍需求大致可以总结为:要求售前的便利、可信,产品的种类、价格、质量,售后的透明、快捷等数个方面,因此,电商服务商们通过搭建标准化的线上平台体系、提供相似的功能模块比如售前的比价、筛选,售中的聊天,售后的物流、退货等功能,基本能满足消费者的主要需求。
与之不同,工业互联网需要连接千千万万的企业用户,而企业用户的需求是非常复杂的,可以称得上“一米宽,百米深”:比如同一个产业的不同节点、从设计到采购到制造到物流,具有截然不同的痛点和需求;同样的技术,比如AI技术,在不同产业的应用需求也千差万别。因此工业互联网的服务商需要提供定制化的数字服务,才能满足企业用户高度复杂的需求。
平台形态。从消费工业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的变化体现了平台形态的演进。如图“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平台形态与连接层次”所示,消费互联网以双边平台的形态提供服务,平台作为双边/多边用户的中介,对接起终端的卖家/服务商和消费者,起到匹配、连接的作用,促进交易的完成。
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连接的是广泛的个体消费者与卖家,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则汇集了多元的视频创作者和观看者,诸如此类的丰富消费端应用场景让双边平台的形态已经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平台的形态不仅局限于双边平台,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更多地依托产业平台的形态。不同于双边平台的中介作用,产业平台提供一个行业的技术/资源/能力的基础,支撑起一条产业链的全流程运作,比如ARM基于其芯片IP授权,支持智能移动设备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因此,产业平台的模式将成为未来广泛的平台形态,赋能产业链各个节点,结合双边平台的终端连接,最终将实现从设计研发到匹配销售的全产业链的打通,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也将实现融通、统一。
连接层次。顺承着平台形态的演化,相比于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连接层次也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与突破。消费互联网基于双边平台,连接起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仅专注于供应链上“交易”这一环节的匹配对接,局限于点状的连接。而正如上文所述,工业互联网将更多地基于产业平台的模式,支撑一整条产业链上的全节点的赋能与融通,其连接层次从消费端的点状连接拓展至供给端的链状连接。
由于连接层次的极大突破,工业互联网也将对数字技术的深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更为广阔、深入的发展前景。消费互联网的数字化发展仍主要关注IT层面的连接和赋能,例如电商平台的本质是搭建一套信息系统将传统的线下交易放到了线上,实现了更高的效率,优化了购物体验。
而工业互联网不仅需要打造特色IT系统对产业链每个节点进行赋能,对IT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复杂、更定制化的要求,还触及了生产制造环节上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即IT(信息技术)层面与OT(运营技术)层面的融合,这也是工业互联网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和变革的重点与难点。目前生产设备的联通上仍然存在诸多壁垒,因此,包括时间敏感网络(Time Sensitive Networking,TSN)和OPC UA(Unified Architecture,统一架构)等技术标准的发展与应用是突破的关键,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以更开放的技术标准,打通IT与OT,真正实现数字经济的全赋能、全融通。
网络效应。最后,在网络特征方面,消费互联网面对着相对同质化的消费者需求,具有很强的网络效应,也就是用户越多,平台越强,因此导致“用户争夺,赢者通吃”的格局,可以看到,消费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往往可以出现巨头,占据极大市场份额,巨头的用户优势和网络效应往往还可以跨行业扩散,带来垄断与监管的市场问题。
那么,工业互联网未来是否也会出现这样巨头瓜分市场的格局?本文认为,工业互联网需要解决高度细分、复杂和特殊的产业需求,在某一领域的积累往往无法直接复刻到其他领域,因此平台很难具有很强的网络效应,从而很难出现“强者愈强、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相反的,工业互联网需要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的服务商与平台,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未来格局。
总结看来,与消费互联网相比,工业互联网将打通生产端,连接更多元的企业用户,覆盖更广泛的产业链条,带来更深入的数字赋能。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说消费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图景中浓墨重彩的起笔,工业互联网目前的发展仍存在许多留白、却承载巨大的意义和无限的潜力。广泛的工业互联网将赋能万行万业,是中国实现数字化赶超的重要方向,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最终融为一体,构成数字经济的全景图,赋能万行万业。未来数字经济将以“硬软云网”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生态为技术底座,消费互联网平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平台生态作为万物互联的载体,培育消费端和工业端百花齐放的应用场景生态,实现万行万业的数字互联互通。
工业互联网的角色定位
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企业将扮演重要角色。自2019年起,工信部开始遴选公示全国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2019年10家平台上榜,2020年榜单则包括了15家双跨平台,与此同时还评选出64家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本文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未来格局可以从行业和领域两个维度进行解构。如图“工业互联网的未来格局”所示,纵轴是跨行业程度,指代平台能够赋能的行业的范围,能覆盖行业类型越广,跨行业程度越高;横轴是跨领域程度,指平台能打通、覆盖的领域的范围,能涉及的领域越多,跨领域程度越高。因此,基于这两个维度,未来将出现四个类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专业型平台。这类平台的跨行业、跨领域程度不高,它们专注于单个行业的单个领域,发展特色技术/资源/能力,做精做深,这类平台的数量最多,是工业互联网的广泛参与者和重要基础。
跨领域平台。这类平台具有较高的跨领域程度和较低的跨行业程度,它们专注打通单个行业的各领域节点,实现该行业的全行业赋能。比如浙江的陀曼机械基础件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浙江新昌县轴承行业进行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打造“新昌模式”。
跨行业平台。这类平台具有较高的跨行业程度和较低的跨领域程度,它们聚焦于某个领域的专业能力,如科大讯飞推出的讯飞“顺风耳”图聆工业云平台,主要专注语音、图像等AI技术,赋能各行业进行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
综合型平台。这类平台的跨行业、跨领域程度都很高,也就是工信部所定义的“双跨平台”,它们能够打通多个领域、赋能多个行业,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比如海尔卡奥斯。
除了这四类平台外,未来还将涌现大量专精技术的小企业,它们会参与到其他平台中,也可能逐渐演化成专业型平台。我们认为,未来可能会形成数家综合型大平台,多家特色专业型平台、行业型平台、领域型平台和专精企业,形成多层次、高互动的百花齐放的格局。
工业互联网的每个行业、每个领域、每个模块都需要高度差异化和专业化的知识、经验与解决方案,从而做精做深,这就需要大量细分的平台和小企业在各自深耕的行业领域,培养自身独特的、具有差异性优势的能力,它们是工业互联网最广泛、也是极其重要的参与者。同时,未来会出现数个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型大平台,它们的模式不在于垄断各行业领域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培养、整合各行业、各领域的能力,它们可以成为“平台的平台”。
与此同时,综合性大平台是连接、打通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重要载体。大平台的能力可以赋能给消费平台,一方面帮助消费平台提升业务效率,更高效地对接生产端的资源,同时可以将消费端平台产生的大量市场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反馈于生产端,从而实现消费与生产的互联互通,实现数字经济全赋能。
以上构想了工业互联网的角色定位,也引出了一个问题:不同角色定位的企业如何交互?在定好角色后企业应该怎么做?
工业互联网的能力架构与商业模式
未来工业互联网存在百家争鸣的参与者,那么各种类型的平台、企业需要怎么做,又将如何发展?本文认为,工业互联网的生态将形成“以能力架构为核心,发展生态型商业模式,赋能万行万业”的生态格局。
工业互联网生态的核心在于能力架构。能力架构是一个由主导平台和生态伙伴共同贡献自身技术、知识与经验、共同进化的能力池。主导平台的定位和作用是提供核心能力,包括高效的平台界面与运行机制,优势产业的共性技术与经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结算、法务等支持性资源等。不同的主导平台可能具有不同侧重的核心能力。比如腾讯的核心能力主要在于IT层面,充分发挥其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优势,做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连接器、工具箱和生态共建者”。海尔的核心能力主要在OT层面,将其在家电制造领域的核心经验赋能到更多行业。同时,由于工业互联网“一米宽、百米深”的特点,还需要各个细分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因此主导平台需要联合更多的生态伙伴,由它们提供专有能力,去应对不同细分领域的复杂需求。
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的生态格局不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的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共同进化的体系,由全体参与者共同决定。主导平台作为核心能力的整合者,支持和赋能生态伙伴;各行各业的生态伙伴将其在各个专精行业、领域所积累的独特数据、经验与技术,形成专有能力,由大平台进一步做整合,二者形成“能力叠加迭代”的良性互动体系(见图“工业互联网的能力架构”)。这个图进一步从两个维度总结了能力架构的动态发展方向:从单场景到多场景的动态发展,从现在到未来的动态发展。第一个维度侧重能力的结合,主导企业/平台的核心能力只能赋能于一个/数个场景,联合更多生态伙伴的专有能力后,将覆盖更多行业与领域,塑造更丰富的生态场景。第二个维度则描绘了能力的更新。主导平台与生态伙伴一般需要从一些既有成熟的行业领域入手,积累资源,壮大市场。随着能力交互与迭代,主导平台能够汲取伙伴的互补能力,形成更为综合的未来能力,平台与其生态伙伴一起将演化出共同进化能力,去开拓新兴的行业领域,以应对数字时代下技术与市场的不断变革与创新。
角色定位与能力架构共同构成了生态型商业模式的演化。我们认为,未来工业互联网由于细分、复杂的产业需求,也将发展出百花齐放的商业模式。能力架构可以将平台的核心能力与生态伙伴的专有能力进行灵活的匹配、组装与融合,培育出面向不同场景的商业模式,最终形成生态型商业模式,并赋能万行万业。以海尔集团的发展为例,海尔充分提炼整合其在家电行业的数字化制造能力,配合高度灵活的“链群”组织结构,并高效地集成多行业、场景的生态伙伴的专有能力,共同培育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去探索新场景,比如海尔联合厨师、食材商等多方生态伙伴的能力,开发出以北京烤鸭为代表的大师菜智慧菜谱,与家电实现联通。目前海尔生态已经赋能了食品、医疗、服装、交通等多个行业。
工业互联网的3I模型与战略
未来的工业互联网既要有大而全,也要有小而美,那么企业如何在工业互联网全面发展的浪潮中塑造独特优势?我们提出3I模型指导企业的战略。
第一,定位生态角色(Identify roles)。企业需要深入梳理自身的能力禀赋与发展优势,并对行业的产业特征与市场格局进行充分调研,逐步拆解自身的未来定位:是做平台,去主导建立生态;还是专精技术,并成为其他平台的生态伙伴?做平台应该提炼哪些方面的核心能力?而小企业应该具备何种程度的专有能力?等等。最终确定下来的细分领域以及对应的能力需求即为该企业的生态角色,未来的生态发展需要围绕生态角色展开。
第二,聚合生态能力(Integrate capabilities)。在定位了生态角色后,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打破传统思维,集成生态能力。传统的产业链竞争思维是卖单一的产品,而工业互联网的生态竞争思维则要求企业具备多样化的能力,这就需要集成生态能力。对于主导平台来说,需要联合更多细分领域的生态伙伴,丰富能力架构的范围;对于小企业来说,则需要选择加入不同的平台生态,贡献自身的专有能力,并获取更多样的能力支持。
第三,培育生态模式(Incubate business models)。工业互联网时代下,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高度专业化、细分化的要求,单打独斗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不同参与者之间的能力可以形成互补,形成能力交互,才能培育出最契合行业需求的商业模式。因此企业需要摈弃传统的竞争心态,并意识到竞争与合作并存,特别是对于主导平台,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建立起自己的平台生态后,可以加入更大的平台、融入更广阔的生态的互动机制,才能不断将商业模式迭代、进化,不断培育创新的生态型商业模式。
总的来说,企业需要从定位生态角色出发,不断与外部伙伴进行互补合作,聚合生态能力,共同培育动态演化的生态型商业模式。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从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的转型也需要政府引导各企业根据自身能力,打造特色平台,并培育、牵引市场格局形成良性的生态竞合体系。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将弥补数字经济完整图景。工业互联网生态将连接更广泛的生态参与者,形成百花齐放的生态格局。企业需要基于3I模型,定角色(Identify roles),聚能力(Integrate capabilities),育模式(Incubate business models),最终赋能万行万业。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的转型发展与互联融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将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万行万业,再造中国制造,助力中国实现数字化赶超。
戎珂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康正瑶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生。詹姆斯·摩尔是美国GeoPartners Research Inc.创始人。
戎珂 康正瑶 詹姆斯·摩尔(James Moore) | 文 李全伟 | 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