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富有吗?你贫穷吗?即使收入或财富接近全国水平的顶端或底部,大部分美国人也会对这两个问题说“不”。为什么?因为身处社会当中,我们强烈地感到,最适合的位置是在中间地带,在经济、人际关系,甚至道德上都是如此。这是一个充满遐想的领域,充满了勤奋的劳动者、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人人平等的可能性。2017年,盖洛普调查了不同性别、民族和种族的美国人,询问他们对自己的阶层认知,只有2%的人认为自己身处上层,8%的人认为自己处于底层。其余90%的人,水管工、人力资源主管、生物学家、税务律师、软件工程师、农民、护士、以及《哈佛商业评论》编辑,都认为自己介于两者之间。
庞大的中产阶级经常被分为两部分:蓝领和白领。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蓝领大约占总劳动人口的五分之三,剩下的是从事专业领域和管理类的白领。尽管这两个群体都认为自己处于富人和穷人之间,但如今从事白领工作的人经常被称为中产阶级,而从事蓝领工作的人则被称为工人阶级。当然,收入、财富、教育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巨大差距将这两个群体区分开来。
这些差距最近得到了很多关注,特别是新冠疫情使一线工人,大多数是工人阶级,成为了关注焦点。近期一本新书《弥合鸿沟:中产阶级社会中的工人阶级文化》(Bridging the Divide: Working-Class Culture in a Middle-Class Society)做出了发人深省的探索:罗斯福大学退休教授杰克·梅茨加尔(Jack Metzgar)认为,专业人士组成的中产阶级精神如今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似乎成为了大家都应该追求的唯一的主流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人阶级群体明显需要更好的社会服务、教育机会和职业发展,才能成为中产阶级。
但如果这个想法有问题呢?梅茨加尔指出,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否定了工人阶级的文化。这种文化已经自成体系,如果得到适当的承认和支持,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繁荣,还有利于巩固整体社会。
梅茨加尔列出了他眼中两个阶级的差异。他写道,蓝领优先考虑存在感和归属感,活在当下;白领优先考虑成就感、发展和未来梦想。蓝领最想拥有一份能满足当下需求的工作;白领则想要拥有一份能让他们以后过上更好生活的事业。蓝领在工作日兢兢业业,以换取在周末的随心所欲;白领们则长期接受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说的“女财神”一说(出自《查太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作者D·H·劳伦斯——编者注)。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中产阶级在文化上占据主导地位,但美国人似乎更尊重工人阶级。梅茨加尔报告说,一次全国调查要求给31个社会群体排序,其中包括穷人、中产阶级、富人、老年人、女性和军人,结果工人阶级排在第一位。这也许可以解释最近《东城梦魇》(Mare of Easttown)、《美国之锈》(American Rust)和《康纳一家》(The Conners)等电视剧的大火,这些电视剧既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困扰和缺陷,也颂扬了工人阶级文化的许多优点。“你做自己的工作……”梅茨加尔写道,“你做得好,没人会注意。更确切地说,大众不会注意到,但你有时会得到同事和家人的认可,他们通常会以微妙间接的方式肯定你,不是小题大做,而是鼓励和培养一种价值观。那就是尽自己的一份力,坚持自己的目标。”
工人阶级有一种特别的凝聚力,这在中产阶级中往往是不存在的,中产阶级崇尚的是个人奋斗。当工人阶级文化得到正常的工人运动支持,就像20世纪中期那样,我们都会从中受益,这点无可厚非。记者金·凯利(Kim Kelly)在她的书中清晰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预计4月出版的《奋力拼搏:不为人知的美国工人史》(Fight Like Hell: The Untold History of American Labor)揭示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许多被遗忘的人和运动,他们曾不懈地为工人阶级战斗并赢得了胜利。
凯利所写的内容有的放矢地涵盖了多个时期和行业。她关注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被污名化、被烙上刻板印象或完全被忽视”的工人。在她的书中,女性一次又一次成为强大但未得到肯定的变革力量:从1824年,102名勇敢的年轻纺织工人发起了美国的第一次工厂罢工,到20世纪,组织者约瑟芬·帕克特(Josephine Puckett)、艾达·狄龙(Ada V. Dillon)、蒂尼·厄普顿(Tinie Upton)和弗朗西丝·奥布瑞尔(Frances Albrier)为维护在火车上工作、被称为“卧铺女佣”的黑人妇女的权利而斗争,再到今天,亚马逊员工詹妮弗·贝茨(Jennifer Bates)一直在推动成立工会。
最近的两个播客《工人阶级的历史》(Working Class History)和《职场人》(Working People)也是关于类似主题。《工人阶级的历史》讲述了世界各地鲜为人知的运动和抗议故事,包括1980年具有重要影响的韩国光州事件,以及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建筑工人的非凡成就,他们不仅努力保护了自己的利益,还努力保护了土著人民的生存环境。《职场人》关注的则是当代美国工薪阶层的生存与奋斗,经常实时报道罢工、选举和不断变化的劳动环境。去年12月,它曾向听众报道了水牛城星巴克员工准备投票决定是否成为美国第一家成立工会的门店的事件。
最后,两个播客都表达了类似梅茨加尔在《弥合鸿沟》中的观点:中产阶级技术工人需要更加认可和支持蓝领工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保证尽可能多的人在贫富之间找到幸福的中间地带。
托比·莱斯特是《哈佛商业评论》高级编辑。
托比·莱斯特(Toby Lester)| 文
洪莉 | 译 刘隽 | 校 孙燕 | 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