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如今面临越来越多样化的挑战。一方面,面对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紧迫性问题,需要企业迅速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而,企业往往处于这两大困境中,进退两难且无从下手。
来自外力影响的紧迫性问题是企业组织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给企业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以及供应链生态带来了压力,相应地,政府在能源利用和能源组合上,都施加了更严格的法规限制。这导致企业面临越来越高的经营成本,例如需要交纳更多的碳税。其他的紧迫性挑战包括地缘政治冲突、民族主义抬头、威权主义和极端主义、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由此导致的移民问题。与此同时,政治冲突和金融危机的不断发生,对日益全球化的供应链组织造成了深远影响。
不确定性也是组织发展的核心挑战之一。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公共事业,组织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复杂化。事实上,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之前,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数就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增长。这意味着,仅仅聚焦于对单一事件进行应对注定杯水车薪,尝试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预测也是无济于事。而就在此时,新冠疫情骤然而至,各行各业都因为市场需求的急剧下滑,而出现消费萎缩的情况。疫情也引发了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问题,导致一系列的物资短缺、交付延误,甚至是破产的情况。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在急剧增加,已日益成为商业界的共识,并反映在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中。由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者组成的全球经济政策研究机构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中显示,不确定性指数自1996年以来已经上升了4.4倍。这种不可预测性引发的风险正在导致企业衰亡: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S&P500指数公司的平均寿命缩短了三分之一以上。另一个体现企业管理难度增加的指标是企业掌舵人任职时间的长短:而自2003年以来,企业CEO的平均任职时间下降了50%。
以上情况表明,制定发展计划已不足以确保企业的短期生存和长期成功。从公共事业、私营企业到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均不约而同地开始思考组织管理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何塑造一个能够应变各种不确定性,并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具备更好抓住商机能力的组织。如今的企业缺乏足够的时间作出评估、决策和反应,外部环境的无数变量和当中的复杂性,导致提前预测和规划几乎不可能;因而,企业需要去思考一个超越组织设计原则、超越应对特定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性问题。
我们由此引出了活力型组织的概念。本文分享了活力组织的定义、特征,提炼了构建活力型组织的核心要素,并且按照组织的活力程度归纳出不同的组织类型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站在一个更高更全面的视角,提出有关提升组织活力的建议。
具备短期应变与长期发展能力
我们将活力型组织定义为:一个能够作出改变、不断发展、逐渐进化的组织;一个能够应对不确定性,同时保持运转、巩固竞争优势、实现长期增长的组织。
活力型组织的特征在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当中,能够作出改变、不断发展、逐渐进化。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建立两个层面的能力,一个是短期应变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企业抵御未曾感知和预料到的风险因素,并且在保护企业自身业务的同时,识别并快速抓住机遇,从而进入到一个新的价值增长通道。第二是,保障中长期发展进化的能力,其中包含长期的企业宗旨与愿景,以及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挖掘机遇、与时俱进的能力。不同行业在构建短期应变能力和中长期发展进化能力的过程中,优先度有所不同。两类能力的重要性取决于商业模式和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同时也会受到行业竞争环境,以及竞争对手、客户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发展成熟度的影响。
六维度构建活力型组织
活力型组织核心包括六大维度:企业宗旨、战略和文化,领导力和人才,资金和投资组合,流程和组织形态,生态体系和资源,科技和数据应用。企业可以通过系统评估六个维度的能力,实现基业长青、持续增长。
企业宗旨、战略和文化。其内涵是一套全员认可、持续演进的企业宗旨、战略和文化,并能够根据企业战略重点的变化,快速调整资源配置。企业宗旨、战略和文化帮助企业在保留固有根基的同时,推陈出新,把握时代机遇,实现更高目标,确保企业所有行动均在统一基本原则框架下实施。
历史表明,一个基业长青的组织背后通常有一套全员认可的企业宗旨、战略和文化驱动。例如,一个蕴含长期企业宗旨的品牌,其增长速度往往比其他品牌更快,尽管它们均面临在危机中发展前行的问题。《福布斯》对此进行了一项研究,对各类型品牌过去12年的品牌价值增长进行了统计(时间跨度为2007-2019年,涵盖了2008年金融危机、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时期),其中,强企业宗旨驱动型品牌的品牌价值增长了175%,相比之下,一般企业宗旨驱动型品牌的品牌价值增长了86%,而弱企业宗旨驱动型品牌的品牌价值仅增长了70%。
随着商业变革步伐的加快,对企业灵活调整战略的要求越来越频繁,因为企业战略决定了资源如何以及往哪里分配,这在危机时刻,或许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因而,这也解释了为何战略执行的效率至关重要。
领导力和人才。其内涵是鼓舞人心的领导层、合理授权的工作团队,以任务目标和能力匹配为导向的工作部署机制。领导力和人才为组织运转提供方向指引,保持对外部机遇、创意和创新的敏感性,有助于强化组织能力、树立变革决心、并保障企业的灵活性。
鼓舞人心的领导力对于推动企业变革和创新至关重要,对于应对危机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领导者需要展示出远见,并基于集体智慧进行果断决策。同时,他们还必须在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上为员工树立榜样。随着就业市场的全球化、工作机会与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员工对于工作的需求与期望发生了变化,这使得招聘人才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研究表明,一个着眼未来、有利于员工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建立竞争力的企业,员工的工作意愿度是一般情况的8倍,而一个未雨绸缪、支持员工进行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的企业,员工的工作意愿度是一般情况的4倍。此类组织带来的好处在于,高度自驱的员工往往不需要依赖于正式的流程和固有的机制,相反,他们会自主对变化做出反应,并采取相应策略,这使得组织更具灵活性。
资金和投资组合。其内涵是充裕的短期现金流动性和缓冲空间、均衡且着眼长期发展的投资组合、快速的财务资源调配能力。资金和投资组合确保组织不管是在机遇期,抑或是危机期,均能够采取行动,在现金流遭受危机时,能够留有资金缓冲带,使得公司可以进行新的投资,从而扩大业务版图。
构建短期的资金流动性和敏捷的资金调动能力,帮助企业在保障核心业务稳定性的同时,通过收并购或其他投资方式,抓住机遇伺机扩张。《哈佛商业评论》在2020年5月发表的“低迷时期的并购案(The Case for M&A in a Downturn)”一文中指出,对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的企业发展,实施以收购为增长驱动的公司相比于在收购方面较为保守的公司,其股东总回报率(TSR)更高。此调研表明,即使在危机时刻亦能实施投资、抓住市场机遇的企业,彰显出更强的竞争优势,也更有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流程和组织形态。其内涵是强大的跨业务单元的中台和后台组织、项目制工作和灵活团队配置、快周期的流程,特别是高效透明的决策流程。资金和投资组合确保组织结构和流程的灵活性,例如在涉及资源配置和决策方面。
在充满变化的环境之下,企业更需依赖一套清晰的规则来随时根据需求进行组织调整,而不应追求一个完美的组织架构。尤其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强大的、跨业务单元基础之上的中台和后台支撑体系。一个具有活力的组织,往往采取项目制的工作方法,即根据技能和工作需要进行团队人员配置,并匹配一个快周期的工作流程,该机制还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并发扬创业精神。此外,高效的决策流程、清晰的权责分配也同样重要,这依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跨不同组织层级、高效扁平化的治理架构。
生态体系和资源。其内涵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使组织能够把握外部机遇、借助伙伴力量。生态体系和资源帮助组织感知甚至预测创新和变革趋势,获取资源和能力,从而在广泛的价值链和供应链资源基础之上,构建新的价值主张。
当今的商业世界互通互联,商业生态体系变得越发强大和复杂,并且是公司的核心价值来源。在生态体系中占据强势地位的企业,能够更好地感知和预测影响企业竞争力和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更有助于企业去引导趋势,甚至影响标准的制定。对于当今的企业而言,需要培育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扩展能力,更多地聆听客户、靠近客户,识别供应链薄弱环节并建立更完善的市场反馈闭环。生态体系和资源对于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极其重要,其涵盖的合作伙伴网络和创新要素,对于企业强化价值主张,进一步构建知识、人才和资源入口,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科技和数据应用。其内涵是明确的数字化战略和目标,模块化、集成式的IT系统,对战略需求的响应,以及高效的数据和信息共享机制。科技和数据应用有利于推动企业运营优化,同时对企业增长,包括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科技手段,可提升企业的商业敏感度,并帮助企业进行更科学的决策。
纵观历史,科技一直是驱动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企业进行更多的关注。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数据的应用,包括对数据的积累、分析和共享。但数据本身的指数级增长也为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带来了挑战,因而,活力型企业需要一套更高效的数据为驱动的商业模式,并构建一套具有延展性的IT系统。研究表明,公司的数字化能力和对科技的关注,与其业绩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据Keystone Strategy统计,数字化领先型企业的每年超预期利润回报,以及企业市值增长,同比落后者分别高出9.6%和7.5%。
向活力型组织迈进的四个建议
通过以往与各行各业的合作经验积累,我们按照组织的活力程度,归纳出了5种组织类型,其活力指数依次从低到高进行
排列:
•保守型企业:无论在短期应变能力方面,还是中长期发展能力方面,均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它们努力保持稳健,但往往处于被动中,缺乏整体的行动计划。
•适应型企业:具备快速的短期应变能力。然而,它们缺乏中长期能力建设,仅对短期内发生的变化做出调整,而不主动尝试引领变化。长期来说,它们会变得相对被动。
•远见型企业:具备良好的中长期发展能力,注重提升企业文化、领导力与其他面向未来组织发展的能力。然而,它们缺乏应对短期危机的能力。
•发展型企业:已经走在通往活力企业的良好发展道路上。总体来说,它们能够良好地平衡短期应变能力与中长期能力构建,但仍有局部改进空间。一旦它们改进了这些方面,它们将晋升为卓越型企业。
•卓越型企业:在短期应变能力与中长期发展能力上均表现出色。它们与变化共存,在应对变化的同时不断引领趋势发展。
建立一个活力型组织需要从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出发,进行全方位的塑造。企业需要抛弃既定的思维方式,在高度不可预测的世界中时刻审视自己。因此,我们提出有关如何提升组织活力的四大建议:
1.创造更多选择从而强化自己。与其寻找获得成功的完美秘诀,不如专注于提升组织应变能力,从而让企业做好应对任何挑战的准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帮助企业抵御黑天鹅事件的风险,并使获得尽量多的选项。具体而言,企业需要确保一定的资金流动性、建立高效敏捷的决策和资源分配机制。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强化感知变化的能力和敏锐性、优化员工和管理层的激励机制,来驱动组织发展相应的人才和能力。
2.不要沉迷于组织架构设计。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通过哪种特定的组织架构来确保组织的活力。但事实上,采取不同类型组织架构的公司均有获得成功的案例。因而我们认为,不管是“敏捷型组织”(Agile)抑或是“共治型组织”(Holacracy),均不是解决当今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唯一答案。相反,企业可能根据商业市场环境与竞争环境的变化,灵活地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因此,与其去试图搭建一个普适而永恒的组织架构形态,不如去遵循一些增强组织应变能力的基本原则。要真正成为一个活力型组织,企业需要具备快速反应、不断演进的能力。
3.在业务稳定与变革勇气之间做平衡。勇于变革的企业总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脱颖而出,但企业也必须保持核心业务的稳定。因而,短期的战略和经营聚焦与长期的远见和胆识,是同等重要的。为达成这一目标,组织需要建立一套跨业务单元的职能后台与强有力的业务中台支撑体系,且该体系需要能够容纳创新和创业精神。对企业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障业务稳定经营的同时鼓励探索精神,如何在确保短期战略目标达成的同时鼓励对未来机遇的探索。
4.适当冗余。削减成本对于企业发展有诸多好处,但它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企业对于变化的快速反应需要可灵活调配的资源。当变革与发展的窗口突然出现时,企业是否能灵活调配冗余的团队与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构建卓越应变、持续迭代的活力型组织,将是系统性、全方位的工程。如前文所述,它是一个面对变化和不确定,作出改变、不断发展、逐渐进化的组织,它是一个能够确保企业正常运转、巩固竞争优势、保障基业长青的组织。
持续围绕企业宗旨、战略和文化,领导力和人才,资金和投资组合,流程和组织形态,生态体系和资源以及科技和数据应用打造六大活力因子,将有助于企业强化发展基石,在充满挑战的外部世界中枝繁叶茂。
李雷是罗兰贝格合伙人。钱晓莉是罗兰贝格项目经理。
李雷 钱晓莉 | 文 廖琦菁 | 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