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早已渗透到许多企业的研发、制造之中,其核心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创新成果为客户创造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和判断,作为一家百年制造企业的博世开始其数字化转型,力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本期《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与博世中国战略副总裁刘敏的对话,主要探讨了博世如何以数字化为基础,叠加智能化,以及通过与合作伙伴间的合作,不断创新探索精益生产管理,致力于技术革新,构建智能制造价值链及智能生态系统。以下是对话摘要。
HBR 中文版:你如何看待周期的力量,你认为企业需要靠什么举措才能顺利度过这种发展周期?
刘敏:对任何企业来讲,穿越周期就要开发出这个周期内适合客户的产品和服务,这个是关键。作为一家百年企业,博世跨越了很多周期。“科技成就生活之美”是我们的核心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开发先进、有价值的产品,来服务周期中的客户需求。最早的时候,我们把博世产品进口到中国服务中国汽车行业,改革开放后,我们整个生产包括材料实现本地化,所有事业部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是一个周期。2015年左右,为适应市场需求,博世研发在中国本土落地。负责前沿技术开发的中央研究院其亚太总部就设在中国。市场虽然有周期,但我们坚定中国市场会有很好的发展,其也是博世最重要的市场,为此我们坚定地在中国做大量投入,根植本土,服务本土企业和客户。这是我们跨越周期的主要方式。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调整与进化。作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博世的数字化战略涉及哪些方面的调整和优化?
博世提出2025年所有产品均带有人工智能,或者在开发生产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一些传统产业或产品目前都被赋能新的元素,变成智慧出行、智能工业、智能家居和智能建筑等。同时,作为制造企业,博世在全球有逾260家工厂,如何让工厂利用数字化互联提高效率,这涉及很多内部流程。我们会内部做数字化改革和转型,实现降本增效。除了工厂,我们也将其运用到人事、财务这些日常流程中。我们会招募更多数字化人才,建立数字化人才社区,更好地为组织数字化项目做贡献。
跨国企业战略落地中国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战略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听懂彼此在说什么。双方间沟通有两种,一种是战略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沟通,还有一种是战略部门跟决策层的沟通,这个很重要。战略落地一是要做正确的战略决策,二是决策可以落地,这个过程中战略部门更多是衔接两端,它要知道这个市场需要什么,特别是如何让在德国的决策层清楚中国市场发生了什么、需要什么。仅业务部门认为落地可行是不够的,还要战略部门将其落实到可实施层面,这点不容易做到,但却是战略落地过程中最核心因素。
亚马逊云科技与博世在全球和中国都开展了很多合作,在数字化领域,亚马逊云科技能够支持博世哪些方面的业务需求?
博世与亚马逊云科技合作由来已久,很多合作是从全球层面开始的。对博世来说,亚马逊云科技不是完全供应商的概念,而是共创合作伙伴的概念,这与它的基因和优势有关,它在AI、生态和经验上能够提供很多赋能。我们目前的物流平台,就用到亚马逊云科技AI、机器学习方面的能力。我们现在致力于将全球项目、案例等移植到中国市场,亚马逊云科技在AI这方面的能力和对法规的理解和经验可以很好地帮到我们,因此,它更像我们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供应商。
考虑到未来战略发展方向,亚马逊云科技还会在哪些方面继续助力博世的数字化转型?
这个基本上是多点开花的,博世战略方面会涉及多云、混合云以及业务场景上的需要。我们与亚马逊云科技的合作会更多侧重在AI和生态上的能力,这也是亚马逊云科技比较有优势的领域。业务领域也有很多可能性,会涉及各个事业部、产品线,以及各个事业部在国内的发展业务方面也会有很多更好的合作。
时青靖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版权总监。
时青靖 | 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